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由國泰新招 看香港內地拉近情感

分享到:
2023-06-22 15:11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近日,國泰航空行政總裁林紹波公開表示,經過一段時間的檢視,決定採取一系列措施優化服務:一、提升服務文化培訓;二、擴大普通話服務的範圍;三、在內地招聘機艙服務員。特別是國泰航空準備從內地招聘講普通話的機艙服務員,以及強制所有機艙服務員參與下月起新增的服務文化培訓,國泰航空的表態和新招,引起輿論廣泛關注。

國泰航空。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早前國泰航空空服人員歧視內地乘客一事,搞得國泰公司灰頭土臉,網上輿論一邊倒地譴責國泰航空“歧視非英語乘客”、“歧視內地人”,行政長官李家超也公開表示,這些不敬言行,傷害了香港與內地同胞的感情,破壞了香港一貫尊重、有禮、共融的文化和價值觀。這些言行發生在香港的航班上,令人感到痛憤和失望。

國泰航空高層多次公開道歉,並解僱了3名空服人員,但依然難息眾怒;林紹波此次公布的3項舉措,讓人感覺到,這一次國泰航空真的放下身段,開始認真糾錯了!

其實,“歧視講普通話的內地人”之現象,在香港各階層、各領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而國泰航空提供了一個“典型案例”,也說明該公司的文化有着“崇洋抑中”的傳統,是時候徹底改造了!國泰航空系統性解決“歧視內地人”問題,令人想到香港各行業是否都應思考:如何拉近與內地民眾的感情?

擺正心態 破3“魔咒”理性待內地

香港回歸祖國近26年,但部分市民的心態與一國兩制不合拍,有3個不正常的心態。

第一,“打工仔”的心態。在部分人看來,香港回歸祖國,無非是“換了個老闆”,以前的老闆是大英帝國,現在的老闆則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這些人的意識裏,香港與國家的關係,是打工仔與老闆的關係,言下之意,相處得好就合作,相處得不好就炒老闆魷魚。

這個心態顯然是很不對的,香港與內地同屬於一個中國,如同一個家庭的父母及兄弟姊妹,有血緣關係,不是想“炒魷魚”就可以炒的;況且,還有憲法和基本法構成的法治基礎,確定了香港與國家的牢固關係。

第二,“高人一等”的心態。香港人曾經比內地人富裕很多,港人受教育程度也普遍高於內地人,香港又長期處於英國的統治下,而英國在近代以來比中國發達。曾幾何時,港人兩眼北望,看到的盡是窮山惡水,這令很多港人有一種天然的優越感;改革開放之初,許多港人進入內地投資興業,以“老闆”和“教師爺”的身份與內地人打交道,這更增添了心底的優越感,形成了“高人一等”的心態,認為自己沒有必要對內地人熱情服務,應該是內地人看自己臉色行事。

第三,“愛恨交織”的心態。隨着內地經濟崛起,愈來愈多內地人來港旅遊,其中不乏“豪客”,不惜重金在港購物,令商家賺得盆滿鉢滿,部分港人對內地“豪客”之愛是發自內心的;但內地遊客在帶動消費的同時,也使原本擁擠的街道、商場、地鐵、公共巴士變得更加擁擠,打擾了部分市民的生活;另有一些“水客”擾民,也令人心生煩惱。於是,香港人對內地人的感情變得複雜,盼內地人來港消費,又怕內地人來港擠佔自己的生活空間,心裏極其矛盾。

以上3種心態,是影響香港與內地民眾的主要心理因素。與內地民眾拉近感情,首先要打破心中的“魔咒”,擺正心態,以平等、理性的心態看待內地及內地同胞。

洞悉世事 認清3大變化

香港是國際大都市,香港人一貫具有積極應變的優點,但這些年來,在“泛政治化”的大背景下,部分港人不能客觀、理性地看待變化,往往被一些別有用心之人騎劫,陷入了“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境地,不能全面客觀準確地洞悉正在發生的以下3個變化。

一是世界之變。時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這個變化最明顯地體現在經濟實力的消長。1976年,由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意大利和加拿大7個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G7)成立,7國當時的GDP佔全球61.88%;到了2022年,七國集團GDP僅佔全球的43.1%,而在2022年,由中國、巴西、印度、俄羅斯、南非5個發展中國家組成的“金磚國家”,其GDP佔全球25.55%。

從發展趨勢來看,七國集團在全球經濟中的佔比繼續在下降,“金磚國家”的佔比則繼續會上升,如今已有20個國家排隊申請加入“金磚國家”的行列。

二是中國之變。中國內地曾經很窮,但現在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是全球120多個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中國的中產階層超過4億人。中國經濟實力增強,可以從美國對待中國的態度和一系列動作上可以看出,美國作為“世界老大”,最擔心的是“世界老二”挑戰其地位。如今,美國對中國的打壓和圍堵的範圍愈來愈廣、強度愈來愈大,可見中國實力正不斷增長,盡管中國領導人多次重申,中國崛起不會挑戰美國地位,美國始終感到焦慮。

三是香港之變。香港經濟起飛,曾得益於承接了歐美產業轉移,但究其根本原因,是充當了內地與世界之間“超級聯絡人”的角色。由於內地至今沒有完全開放金融市場,外資進入內地、內地企業海外融資投資,都須經過香港這個通道,而隨着內地市場規模一步步擴大,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日益穩固。

未來,隨着全球經濟繼續“西降東升”,香港對內地經濟的依存度會愈來愈大,特別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可解決香港地域狹小的困境,為香港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這決定了香港經濟的最大動能來自內地。

從以上3個變化認識香港與內地的關係,有助於我們認清形勢,調整心態,主動拉近與內地民眾的感情。

多出實招 展開“系統性修復”

與以往不同的是,國泰航空此次不是簡單地道歉了事,也不是解僱涉事員工就萬事大吉,而是意識到自己的企業文化出了問題,採取“系統修復”的辦法,提升服務質量。相關措施具體且務實,令人欣慰,例如機艙服務員的名牌上,將清晰顯示出可提供服務的語言,包括普通話及其他亞洲地區語言,機艙服務員如能使用多於一種亞洲地區語言,可每月獲得新增設的津貼。

香港要繁榮發展,內地是最大支撑,各行業都應主動拉近與內地民眾的感情。今年以來,香港中小學師生多批次到廣東交流,香港和廣東醫衞界攜手破解體制機制難題,香港老人北上“跨境養老”,香港特區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走訪廣東三市,等等。這都有利於拉近香港與內地民眾的感情,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其實,拉近與內地民眾的感情,香港還有許多事可以做。以推廣普通話為例,香港回歸後,雖然規定普通話是香港特區的官方語言,但在香港的官方活動中,使用普通話並不多見,市民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很少使用。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國語是國家統一使用的標準語言,不應有“兩制”之別,而應有“一國”之同。特區政府在推廣普通話方面應該出實招,例如要求本港公務人員在官方場合、高層級的會議上,必須講普通話;公營單位錄用工作人員,應把普通話作為必考科目。當普通話真正成為香港的通用語言,“歧視講普通話的內地人”現象自然就會銷聲匿迹。

香港與內地原本就同根同源,今後更要相依相偎;香港市民拉近與內地民眾的感情理所當然,但願香港各行各業和廣大市民行動起來。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王瑶】

視頻

更 多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北京車展看點多!天天擠滿 全球車企大佬齊現身!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