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苑

耗半生心血著就與文學大師對話:流淌在潘耀明心中的香江情懷

分享到:
2022-09-26 13:1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中通社8月1日電 題:耗半生心血著就與文學大師對話:流淌在潘耀明心中的香江情懷

  作者 王豐鈴

  “這部豐富而厚重的著作,在現當代文學史上應該是獨一無二的。”這句由北京大學資深教授嚴家炎所寫的推介,用紅色大字刻在香港作家聯會會長潘耀明的新作──《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的書封上。

  名作家寫名作家,這本書花了潘耀明前後40餘年時間整理,可以說是他的半生心血。書中通過他與內地和海外文學家來往交流的大量書信、照片和字畫,以及他自己本人感人的筆觸,再現茅盾、巴金、老舍、冰心等逾30位大師的精神風貌和創作才華,引起海內外文壇的關注。

  “書寫的年代已逐漸遠去,文人的信札、手跡已成為歷史陳跡。”巴金、老舍、冰心等一個又一個名家的離去,潘耀明在書中寫出了曾在文化人心中流淌的情懷。

  日前,潘耀明接受香港中通社記者專訪,談到這本新作時,話題轉到他一直關心的香港文學當前的困境:“香港至今沒有一個收集作家史料的文學館。”

  2004年,潘耀明與饒宗頤、也斯、劉以鬯等逾30位文藝界名家共同發起籌建香港文學館的倡議,如今17年過去,多位倡議者已經作古,籌建文學館仍無實質進展。

  在他看來,文學館的價值,在於收集作家的書信、照片、字畫等珍貴記錄,供文學和歷史研究作參考;更可以作為文學活動的固定場地,方便海內外作家交流。

  “香港不是文化沙漠,卻任由文學自生自滅。”任著名政文雜誌《明報月刊》總編輯三十載,本身也是香港作家、文學活動家的潘耀明,深知香港文學創作環境不易,也曾在多次主持文學活動中體會到資金不足、場地不適宜帶來的制約。內地作家蘇童的一句話道出了香港文學面臨的窘境:潘耀明經常在很吵鬧的酒樓舉辦文學講座。

  與表演藝術備受矚目、屢獲支持的盛況相反,香港的文學活動多由民間團體自發組織,文學創作要靠作者憑一腔激情,赤手空拳開墾花園。

  “在香港這樣的商業社會,你找不出一個能靠純文學創作養活自己的全職作家,事實上話劇、歌劇、影視等藝術門類,同樣需要純文學的滋養。這種影響細水長流,況且華語文學在全球影響力很大,我們不能短視地看待它。”潘耀明痛心地說。

  當代華語文學發展史上,香港一直是文人的一片“綠洲”。

  上世紀,不少作家為躲避戰亂暫住香港。這批“南來作家”包括茅盾、戴望舒、張愛玲、蕭紅、端木蕻良等文壇巨擎,他們在此安心創作,以報紙副刊作為文學作品的主要發表園地,與本地作家一起,把香港灌溉成為當時的“文化沃土”。

  改革開放後,香港出版人最早與內地文學家接觸。潘耀明憶述,1978年,獲邀隨香港出版界代表團訪問內地。“我拿著地址,去拜訪詩人艾青,當時他從新疆剛回北京……”潘耀明與內地作家的往來由此開始,其後更幫助郁達夫、沈從文等作家出版海外文集,建立了深厚情誼。

  不少名家也透過香港,走進全球華語文學愛好者的視野。潘耀明在新書中,記敘了紅學家俞平伯在香港首次就《紅樓夢》研究新見解發表時的盛況:“會堂被擠得水洩不通,後來還加開了另外的一間偏室給聽眾,後者只能從熒光幕看到俞先生的風采。”

  遺憾的是,隨著近年不少文學雜誌、文化副刊因不賺錢而遭到裁撤,純文學在香港逐漸失去創作園地。與此同時,內地文學愛好者增多,出版業蓬勃發展,文學活動百花齊放,令香港這方面的優勢減弱。

  “心中宛有當時在,有你有我有當時。”這句由金庸寫給潘耀明的詩句,令人回味無窮。香港的整體文學創作也許尚缺一份重視、更深情懷,但像潘耀明這樣心中流動著文學情感,為香港的文學事業奔走呼喚的人,為香江文壇帶來更多思考和動力。(完)

視頻

更 多
“黃埔百年”照片巡迴展走進港大
香港六千信眾佛誕日於紅館浴佛祈福
在當下國際環境中 香港能起到什麼作用?
李世默:中國只是在重複iPhone的故事,美國卻視為是種威脅
中國學者講出事實:美國不只不讓中國當老大 當老二也不行 自身發展也不行
美政客為何到處制裁?美大學教授:他們靠制裁過活
香港教育迎“黃金十年”蔡若蓮:要擴容提質 廣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