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吳志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 切實解決發展問題

分享到:
2023-04-26 11:37 | 稿件來源:大公報

【字號:

今年1月中,政府統計處發表居於分間樓宇單位人士的主題報告,指出根據2021年中期人口統計,全香港現時約有107371個劏房,較2016年增長接近17%。與住房難相捆綁的另一個“老大難”問題便是土地開發不足,利用率低下。而造成香港土地開發不足的主要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

 據悉,過往香港規劃發展土地往往需要15至20年,甚至更久的時間才能落地執行。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早在1998年就進行前期研究和公眾諮詢,十年後又再重新展開三輪公眾諮詢,直至2013年年中才完成建議發展大綱圖。以往政府的土地開發程序一直沿用“分散式”來進行規劃,一幅5000公頃的土地,往往分割成至少20個分區項目,也就是要走20次規劃、諮詢、審批程序,方能進入真正的收地和工程開發階段。

 在調查研究中尋找方法

 從表面上來看,土地開發沒有行動力是運作效率低下的問題,但從更本質的角度來看,這恰恰反映出的是,部分人在解決問題和矛盾的實踐論和認識論層面出現了與現實困境的“脫軌”,即一味地從既定規矩、程序乃至慣性思維之中尋找解決答案,眼睛不往下面看,不往基層看,而是轉身從過去的制度中尋找執行路徑。

 無論是關乎民生的公屋問題,還是三年疫情中暴露出來應對緊急公共衞生危機的政策制定滯後,乃至黑暴初期處理暴徒的手法,都在提醒我們,雖然香港已回歸祖國二十多年,但有些人對回歸前制定規則和制度過分“迷戀”,執著於程序問題,造成對現實問題把握和解決的不力。尤其是,過往有些人不常走出辦公室,更極少考慮從現實所需的層面進行必要的調查研究,最終使得政府推動改革的後勁不繼,政策制定和實施難顯魄力。

 要破解香港深層次問題,先要破解治理思維和落地實踐方面的矛盾,即當下社會發展的新興問題與部分人仍用陳舊方法解決矛盾的不對稱性。換而言之,要迎難而上解決問題,就要首先做到眼睛向下,雙腳邁開,深入基層,走街串巷,在調查研究之中找尋解決問題的鑰匙。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傳家寶。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並指出“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於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國務院總理李強亦曾表示,“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深入基層看到的全是辦法。”

 在過去一段長時間,政府內有些人的管治邏輯都以“程序正義”作為主要的“指導思想”,在解決問題不力的情況下,為自身行政效率低下找足藉口,於是出現了一個“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怪心態,即徹底解決問題並非最重要,只在乎程序步驟是否做到位,結果令解決問題的進度變得緩慢,甚至花費大量時間在沒有意義的討論之上,形成了“自我內耗”。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香港社會急需樹立一種新的、充滿活力的乃至有擔當的社會核心價值理念。如果說“一國兩制”是政治和法律的底線,那麼在現實層面,它也為香港在新時代的發展提供了一個新的價值融合點。“一國”強調的是統一性,而“兩制”着重於融合性。香港特區需要融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產黨執政七十多年來的治國理政之成功優勢與經驗,例如集中力量辦大事,強調調查研究的實踐方法,以目標和結果為導向,以民為本的執政理念,將社會再分配落實到位的公平初衷。

 鍛造為民高效管治隊伍

 筆者認為,民主、自由和法治是“一國兩制”下香港特區的核心價值,但在新時代發展的需要下,除了這些核心價值之外,香港更需要善用和總結“兩制”之利,借鑒內地的管治經驗和優勢,將之變成香港發展的新動能,以期鑄造出新的香港核心價值,以實現“兩制”在管治、價值理念乃至人心認同方面的契合。

 “兩制”不能對立,也不能割裂。在“一國”的統一性之下,“兩制”的融合性是要求香港發展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的獨特優勢之際,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執政歷史上汲取寶貴的發展經驗,為己所用,揚長避短,有機結合。唯有如此,“一國兩制”才能在港澳乃至更為廣泛的華夏土地上,有機落地,生生不息。特別是香港已進入由治及興的新階段,香港若能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從民間和田野中鑄造解決社會矛盾的利劍,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一個披荊斬棘、欣欣向榮、為民高效的香港管治隊伍,一定會將帶領香港社會再續香江傳奇,再創輝煌!

 (本文作者為中國僑聯委員、安徽省政協港澳台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吳志斌)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李冉】

視頻

更 多
在當下國際環境中 香港能起到什麼作用?
李世默:中國只是在重複iPhone的故事,美國卻視為是種威脅
中國學者講出事實:美國不只不讓中國當老大 當老二也不行 自身發展也不行
美政客為何到處制裁?美大學教授:他們靠制裁過活
香港教育迎“黃金十年”蔡若蓮:要擴容提質 廣納人才
香港譚公誕日 “夜飛龍”降臨
香港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答中通社問:北京研習之行有三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