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香港社會分歧亟待化解 立足點是甚麼?

分享到:
2023-06-19 11:43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最近,香港社會圍繞一些熱點焦點重點問題紛爭不斷,例如特區政府計劃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部分用地建公屋,耗時數年,一波三折,到了臨門一腳,劇情又出現反轉;又例如有人認為本地勞工短缺情況未見改善,當局決定擴大輸入外勞,尤其針對建造業及運輸業,準備輸入勞工1.8萬人,並且放寬26個一般工種容許輸入勞工兩年,引來社會各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再例如,特區政府就禁止“港獨”歌曲一事,入稟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也引發紛爭。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方的立場似乎都有幾分道理,但站在維護香港整體利益的角度看,則可以看出許多道理其實並不成立,因為“小道理”凌駕“大道理”,這顯然是不對的。

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放在首位,這才是化解紛爭的立足點,惟有如此,香港才能提高治理效能,最終令730萬本港居民受益。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粉嶺高爾夫球場始建於1911年,已有百年歷史,球場周邊早已成為人口密集、交通設施成熟的市區。球場所屬地段是政府土地,業權屬於政府,高爾夫球會只是承租人,政府按租約到期收回的32公頃土地,應該是沒有多少爭議的事情。

2018年,政府花費公帑1,200萬元,土地供應小組舉辦土地大辯論,並進行全民諮詢;2019年2月,政府接納土地供應小組建議,決定收回32公頃土地,其中生態價值較低的9.5公頃用以興建1.2萬個公屋,其餘22.5公頃的土地規劃為生態公園。

高球場收地之爭 顯階層矛盾

香港還有20多萬人住在劏房和籠屋中,另有符合條件的20多萬人在等候上樓,可見解決住房難非常迫切。香港城市街道狹窄、綠化率偏低,與新加坡的花園城市相比差距很大。前朝和本屆政府都認為,收回粉領高爾夫球場三分之二的土地建設生態公園,可提升市民生活品質,對於香港居民來說,這是一件好事。

然而,此事激起劇烈反彈,近來在政府舉辦的聽證會上,出現一邊倒的反對收回之聲,理由五花八門,大至“削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影響國際城市形象”,小到“水電費”,甚至有人用昆蟲的棲息地逼迫港府收回決定,各種聲音都有。

眾所周知,高爾夫球原本就是一座國際性城市必不可少的體育運動,況且高爾夫會員當中,大都是香港“有頭有臉”的工商界人士,會員反對的能量之大,給特區政府造成不小壓力,某些政府官員不斷“改口”,也使這部“連續劇”不斷蹉跎、起伏、拉長。

一方說香港最重要、最急迫的事,是解決住房難,是長期困擾香港的民生之痛;另一方說,高爾夫運動是與香港這座國際大都會相匹配的,很難想像居住在這座城市的高爾夫愛好者,要跋山涉水去外地開打;也有人質疑,為何“非拿高爾夫球場開刀”?

凡事都有個輕重緩急,各方站在自己的立場,對“輕重緩急”的認識不同,凸顯階層之間的矛盾。

自2019年“修例風波”開始流傳的“獨歌”《願榮光回歸香港》,歌詞內容含有已被法庭裁定可構成煽動的口號,該歌曲多次被錯誤表述為所謂“香港國歌”,在國際賽事中被多次錯誤播放,對國歌造成侮辱,顯然違反了香港基本法和國安法。

特區政府律政司入稟高等法院申請禁制令,禁止被告或其代理人,以任何方式傳播這首歌曲,這是特區政府履行維護國家安全職責的體現,是天經地義之事,原本沒有多少可以爭議的空間;然而,卻有人在一些細節問題上糾纏不休,試圖用各自的小“規矩”,壓過“維護國家安全”這個大“規矩”。

香港整體上已實現由亂到治,正處於由治及興的新階段。今年前5個月,香港經濟復甦的勢頭喜人,一舉扭轉了持續下滑的趨勢,國際權威機構普遍調高了對香港2023年經濟增長的預期。但須注意,如果不徹底清除亂源,香港的繁榮也是建立在沙灘上的大廈,根基不穩,風險巨大,一旦國際政治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稍有風吹草動,“港獨”勢力還有可能捲土重來。

2019年的“修例風波”告訴人們“香港亂了”,除了極少數別有用心之人,絕大部分居民都要遭殃;香港社會安寧了,絕大多數居民都會受益,維護國家安全,也是維護香港的整體利益。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國務院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多次在重要場合強調,“保國家安全,就是保‘一國兩制’,就是保香港繁榮發展,就是保香港的民主自由,就是保香港全體居民的人權和根本福祉,就是保所有外國和內地來香港投資者的利益。沒有安全和穩定,一切都無從談起。”

禁“獨歌”之爭 “穩”是“興”之基

當下需要釐清“穩”與“興”的邏輯關係,從維護國家安全和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角度,看待禁“港獨”歌曲的意義,而不應被細枝末節所擾,迷失了大方向。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提及“不斷增強發展動能”理念,講了一段非常重要、非常深刻的話,“中央全力支持香港積極穩妥推進改革,破除利益固化藩籬,充分釋放香港社會蘊藏的巨大創造力和發展活力。”

紛爭背後 既得利益難割捨

當下香港已經走出“泛政治化”的泥潭,全社會把主要精力用在了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上,這是一個歷史性轉折,但這並不意味着香港治理就會變得容易。習近平告誡香港“不斷增強發展動能”,就必須推進改革;要推進改革,就必須破除利益固化藩籬。

須知,破除利益固化藩籬並非易事,哪個既得利益階層願意把“到口的肥肉”吐出來呢?因此,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不見得有“刀光劍影”,但“暗流湧動”、“風高浪急”是免不了的。

“修例風波”期間,為甚麼會有那麼多年輕人上街施暴?而且大多來自基層市民家庭,那些鼓動學生上街的“大佬”們,並沒有送自己的子女上街;許多青年學生對“民主”、“自由”一知半解,也說不清“修例”錯在哪裏,大多數人無非就是借機發洩,因為香港貧富差距拉大,社會階層固化,令年輕人看不到希望,無論付出多少辛苦,都無法從根本上改變命運。

從奮鬥變為“躺平”,從“躺平”再到“擺爛”,如果一個社會的年輕人都變成了這樣,是非常可怕的!這樣的社會哪來的活力?

須懂“有捨才有得” 大處着眼

當下香港社會已形成了必須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共識,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以改革的手段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對於改革,各個群體的主張很多,各有側重,高見頻出,但有一個共同點:“不要動我的奶酪!”平心而論,這個想法是不現實的。

香港長期以來形成的貧富差距拉大問題,須一步步解決,需要大家一起來努力,經濟實力強、公眾話語權大的群體,以及肩負治理責任特區管治團隊成員,理應有更大擔當。特別是對於既得利益階層來說,要懂得“有捨才有得”的道理,處理好“大與小”的關係,小處“捨”,大處“得”;處理好“遠與近”的關係,近處“捨”,遠處“得”。

《獅子山下》唱到:“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細細琢磨,這段歌詞並不過時。

香港這條船,需要我們大家一起來撑。把維護香港整體利益放在首位,以此作為化解紛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我們才能形成“最大公約數”,令香港這條船行得更穩、更遠。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黎智英與美國的勾結 在香港法院上愈揭愈清晰
看潮汕人的英歌舞與攝影作品 選這個地點很有意思 
中國女排“南長城”徐雲麗為香港學生帶來不一般的排球課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諸神混戰!全球車企高管齊聚2024北京車展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