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藝苑

“西方音樂史——古典時期”講座系列週四起舉行

分享到:
2023-02-06 17:50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2月6日電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全新講座系列“西方音樂史——古典時期”將於2月9日(星期四)起,逢星期四晚在香港大會堂舉行,由音樂人胡銘堯(Dennis Wu)以條理分明、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古典時期音樂概念和特色。該系列共有八講,內容涵蓋古典時期嘅音樂風格、體裁、曲式以至樂器的發展;另外亦會介紹古典時期具代表性的作曲家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

第一講:甚麼是“古典風格”(9/2)

一般人把這個“時期”囿限在十八世紀的下半葉,但從風格特色入手,我們今日所認識的“古典”,其實更早出現。作為導論,這一節會簡單探討我們今日所理解“古典音樂”的音樂特色,並且簡略回顧被稱“古典”的脈絡、風格和當時的社會背景。

第二講:交響曲之興起(16/2)

這一節講座由追蹤交響曲的起源開始。交響曲最初有多個不同的名稱,後來卻成為“古典時期” 最明確的音樂體裁,而且影響力也最為深遠,以至“古典”以後的所有作曲家,都以攀登這音樂高峰為目標。本講座將回顧交響曲如何發展成為管弦樂,甚至是“古典音樂”的同義詞。我們會由早期的交響曲作曲家如施坦密茲、約翰•克里斯蒂安•巴赫開始,並以海頓為這一節的總結。

第三講:奏鳴曲、鋼琴與奏鳴曲式(23/2

鋼琴,作為十八世紀的新發明,毫無疑問屬於“古典時期”。它既帶來新的聲音、技巧、與演奏技術,更孕育出新的音樂體裁。但是,我們也不應視鋼琴為唯一的革命性發明。反之,在十八世紀已經普遍的奏鳴曲,是認識各類不同“古典”風格的最佳起點。由奏鳴曲開始,我們會探討鍵盤樂器的進化、崇尚知識與科學的時代而慢慢成形的音樂概念、以及將會主導音樂歷史的奏鳴曲式。本講座會深入探討莫扎特與貝多芬的作品。

第四講:室內演奏的音樂(2/3)

當交響曲發源於歐洲宮廷,室樂也一樣是因着貴族的需求而應運而生,只是它們的目的不同,外表各異。演奏室樂的人數較少,視乎宮廷中的音樂資源,也按照貴族的主人翁品味而具個性。有趣的是,室樂後來卻跟交響曲一樣,發展成固定的規格,影響力一直持續。本節以海頓為介紹重心,並帶出器樂在音樂史上的重要性,如何首次超越聲樂。

第五講:宮廷與音樂重鎮(9/3)

我們常常聽到“宮廷音樂”這個名詞,尤其多見於十八世紀的音樂史。這節開始時會探討歐洲幾個地方,這些地區在他們的王侯與贊助者的支持下,花在音樂上的資源,遠較其他地方資源雄厚,因而成為十八世紀人所熟知的音樂重鎮。我們會看看艾斯塔哈西以及曼海姆巿,然後轉到維也納,最後是由王室撥款支持音樂到由中產階級群掏腰包支持音樂的城巿,例如倫敦。我們會追溯“古典音樂”怎樣從王侯的玩意,變成能夠讓平常百姓欣賞。

第六講:歌劇(16/3)

歌劇雄霸歐洲所有國家的音樂活動達兩個世紀後,來到了十字路口。這音樂體裁是架構龐大的娛樂形式,備受傳統影響和國民熱捧制肘;要保持受到注目,吸引大量觀眾,又要能符合當代的藝術理想,轉型也不是易事。經過一些劇烈爭論後,終於來到莫扎特的手中,成爲音樂與戲劇性並重的結晶,從此鋪下了坦途,供後世作曲家繼續開發。

第七講:協奏曲與獨奏者的崛起(23/3

經歷過悠長的歷史,協奏曲由幾個獨奏者似的小組獨奏,漸漸演變成聚焦於一位獨奏高手。這種自我膨脹,並非單單出自演奏者試圖獨覇舞台的私心,更主要是源於公眾的貪念—聽眾其實也很想耳聞目睹震古爍今的音樂天才,結果協奏曲成了這個時代獨特的明證,目擊一個個演奏家從寂寂無名的音樂僕人蛻變為小報爭相報導的名人及炫技演奏者。

第八講:尾聲:貝多芬(30/3

“貝多芬究竟是屬於‘古典樂派’抑或是‘浪漫樂派’作曲家?”兩百年來,沒有一個人像貝多芬那樣,引發出如此教人困擾的問題。一方面,他拓展了啟蒙時代的理想,以個人巨大的威力進一步鞏固“古典”精神;但另一方面,他的想像力由腦袋釋放,帶來無限可能和混沌。以後的人得到的啟發,就是如何從傳統的囿限解放,自由發揮創作力。這講座系列以探討“甚麼令古典音樂‘古典’”來作總結,並提出一個觀點:音樂史上有如此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史事、艱深繁雜的名詞術語、以及極多的人為界限之上,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可以保持對歷史的好奇心。

所有講座門票現於城市售票網(www.urbtix.hk)發售。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巴黎奧運|國家體育總局談中國隊奪金挑戰
聽說中國超6億人線上種樹治沙?法國男決定到中國西北一探究竟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第七屆理事會就職
什麼?中國深圳無人機送外賣配送費只要3塊錢?
《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即出圈 為何導演都鍾愛“九龍城寨”?
首次立法!中國低速無人駕駛汽車“有法可依”了
這個浪漫五月 屬於在港的一萬五千名法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