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李大釗緣何成為反動軍閥當局的“眼中釘”?(2)

分享到:
2021-01-28 16:57 | 稿件來源:北京晚報

【字號:

  先進的革命理論促使著作為無產階級革命先驅的李大釗著手進行實踐。在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居住期間,李大釗籌劃成立了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並參與籌備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過程。1920年10月,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在北京大學圖書館李大釗辦公室正式成立,取名為“共產黨小組”。至1920年底,北京的共產黨早期組織成立“共產黨北京支部”,李大釗任書記。

  將石駙馬大街後宅35號作為居住地的李大釗,還在這一時期領導了中國北方工人和學生運動。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李大釗因正在領導北京教育界的索薪鬥爭而沒有參會。李大釗是當時中共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人,同時也是北方工人運動的總指揮。此時的李大釗參編了《工人周刊》,到了1921年10月,該刊成為中共北方區委的黨報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的機關報,對推進北方工人運動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李大釗還領導了對封建軍閥的鬥爭,促成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等。

  當年,許多青年都曾在李大釗家借住,感受過李大釗師長般的關愛和教誨。中共北方黨組織的一些重要會議曾在李大釗的書房內召開。除了此地之外,李大釗還曾在北京的多個地方落腳,除了前文提到的東交民巷外,還有宣武門內銅幌子胡同甲3號。1924年春李大釗參加完國民黨“一大”後,由廣州返回北京,由於此前被反動政府迫害,不得不從石駙馬後宅搬遷,與已經遷至銅幌子胡同甲3號的家人匯合。

  此後,李大釗又搬遷到邱祖胡同、府右街後坑朝陽裏3號,所以李大釗在北京的故居現在一般認為有5處,其中以石駙馬後宅35號(現文華胡同24號)最為著名。

  對於在北京工作生活的李大釗來說,其居住地具有特殊的紀念意義。尤其是現在作為李大釗故居並向遊人開放的文華胡同24號,更是承載著中國革命至關重要的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目前,這裏正在為迎接建黨百年重新布置,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夠為更多的參觀者、後來人,提供瞻仰、緬懷先賢的更多素材。

  紅跡 11

  國立蒙藏學校舊址

  在少數民族中傳播馬克思主義

  距離文華胡同不足兩公裏的西單北大街東西兩側,分別有兩處建築與李大釗在北京的革命足跡相關,正是作為當時國立蒙藏學校的小石虎胡同33號以及大木倉胡同35號。

  首師大教授王冠中介紹,國立蒙藏學校舊址為明初時期的常州會館,後來為清高宗第一子定親王永璜之長子綿德府邸。1913年,北洋政府蒙藏院貢桑諾布爾在京創辦蒙藏學校,1916年遷至今西城區小石虎胡同33號。1923年秋,受李大釗派遣,鄧中夏、趙世炎、黃日葵、朱務善、劉伯莊等人陸續到蒙藏學校開展革命工作,傳播馬克思主義,並在隨後成立了中共蒙藏學校黨支部,是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個少數民族黨支部。

  蒙藏學校部分學生接受進步思想後,積極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此後,一部分團員又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成為黨史上的第一批蒙古族黨員,其中的優秀分子有烏蘭夫等人。李大釗在蒙藏學校指導進行的革命工作,為中國共產黨重視在少數民族學校和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革命事業、傳播馬克思主義做出了重要貢獻。1927年後,國立蒙藏學校黨支部遭到破壞。1948年,黨組織決定在國立蒙藏學校成立黨的外圍組織——蒙古青年革命民主聯盟(簡稱蒙聯)。1949年初,組建國立蒙藏學校黨小組,3月恢復黨支部。

  可以說,國立蒙藏學校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進步學生,是少數民族同胞中的革命先驅,同樣為中國革命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李大釗對這裏革命工作的指導,也顯示出了作為革命先驅的高瞻遠矚。

  紅跡 12

  中國大學舊址

  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此外,作為中國大學舊址的大木倉胡同35號,也是李大釗當時宣傳馬克思主義思想的重要陣地。

  根據相關文獻記載,中國大學由孫中山倡辦,原名國民大學,1917年由“中國公學大學部”更名為中國大學。一般來說,其地址位於今西城區大木倉胡同35號(西單二龍坑鄭王府原址)。該校有著光榮的革命鬥爭歷史,1919年,中國大學的學生就率先參加了“五四運動”。

  王冠中說,李大釗對中國大學的革命影響,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一方面,李大釗曾在中國大學任教,開設了“政治經濟學”等課程,在中國大學學生中傳播馬克思主義;另一方面,中國大學學生受李大釗等先進知識分子的影響,積極投身革命事業,如1920年李大釗創立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時,就有中國大學的學生加入其中。

  中國大學學生宋介還加入了北京的共產黨小組,宋介主編的《曙光》雜誌後來成為了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的重要陣地。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同年12月,中國大學秘密成立了共產黨支部,成員們從此投身革命事業。

  除李大釗外,還有李達、陳獨秀、魯迅等教授在中國大學任教並傳播馬克思主義和進步思想。1926年,中國大學的愛國師生參加了“三·一八”運動,學生趙鐘鈺慘遭殺害。1927年4月28日,與李大釗同誌一起英勇就義的,也有中國大學的學生。1935年“一二·九”運動時,為了紀念孫中山,學校將鄭王府後殿改名為“逸仙堂”。至北平和平解放前夕,中國大學已有中共地下黨員70多人。

  中國大學的校址經過多次搬遷,大木倉胡同35號只是其中之一,那麽李大釗究竟是不是在大木倉胡同35號的中國大學舊址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呢?根據資料顯示,中國大學於1913年4月正式開學,當時的校址是在前門內西城根願學堂。1925年9月,中國大學遷至大木倉胡同。

  王冠中教授特別介紹道,中國大學舊址變遷情況的確復雜,《京華通覽·西單》一書中曾經提及李大釗“曾連續5年在中國大學教授政治經濟學”,根據《中國大學革命歷史資料》等文獻記載,以及多方史料印證,李大釗在中國大學傳播馬克思主義時,中國大學的校址應主要指的是今西城區大木倉胡同35號。但結合李大釗被捕、就義等事件不難分析出,李大釗很可能在根願學堂的校址也傳播過馬克思主義,開展過革命工作。

  雖然中國大學經歷過多次校址搬遷,但是從這所學校學生積極參與革命的行動不難看出,正是先驅們的言傳身教,讓學生們在耳儒目染之下,具有了較高的革命覺悟,成為參與到中國革命的生力軍。

  王冠中說,除了上述地點外,李大釗還曾在其他地點開展過革命工作,例如:北京女子高師,其地址位於今西城區新文化街45號北京市魯迅中學原址,李大釗的女兒李星華在《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一書中,記載了李大釗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學的片段。

  此外,李大釗還在當時北京的湘蔭會館、湖廣會館(騾馬市大街東口南側)、安徽涇縣會館(騾馬市大街64號)、浙江鄞縣會館西館(盤兒胡同55號)等地傳播馬克思主義,從事過革命事業。

  紅跡 13

  李大釗烈士陵園

  蒼松翠柏葬英烈

  1927年4月28日,李大釗在位於西交民巷的京師看守所英勇就義。之後,他的靈柩停放在宣武門外的一個廟宇內整整6年,直到1933年4月,在數百學生、工人、學者的送別之下,李大釗的遺體被送至香山萬安公墓。

  李星華在《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中這樣記述:“當我們走到父親的墓地時,只見墓邊的小路上,躺著一塊新的石碑,碑面朝天,碑頭上鐫刻著的鮮紅的鐮刀錘頭,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碑文的下款,署名革命群眾團體。”

  這塊碑為艾葉青石質,高183厘米,寬46厘米,厚16厘米。碑首刻有一顆紅五角星,五角星中央刻有黑色的鐮刀錘頭。碑的正面豎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誌之墓”,背面刻有碑文。背面碑文如下:李大釗同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最忠實最堅決的信徒,曾於一九二一年發起組織中國共產黨的運動,並且實際領導北方工農勞苦群眾,為他們本身利益和整個階級利益而鬥爭!

  這塊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後的1983年,在建立墓園時,終於得以面世,成為墓園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這塊墓碑兩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緬懷烈士的題詞。

  如今的李大釗烈士陵園建於1983年,當時利用萬安公墓的老建築,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因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改建工程。現在,李大釗烈士陵園是一座仿古庭院式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陵園正西房是李大釗生平事跡陳列室,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資料展示李大釗烈士讀書、工作、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的經歷,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和《新青年》雜誌編輯期間,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

李大釗烈士陵園舉辦的“公眾開放日”中,李大釗的長孫女李樂群講述李大釗的“初心與家風”。(資料片) 攝影:閻彤

  此外,墓園中的展覽還展示了李大釗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情況;陳列室還展出了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一系列工作活動經歷,歌頌了李大釗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

  (原標題:李大釗的革命生涯)

[上一页] [1] [2]

視頻

更 多
壓軸好戲搶包山結果揭曉!“包山王”“包山后”是他們!
今年飄色太精彩!火爆全城的“何太”驚喜現身 扮葉劉淑儀的小演員直呼“她很美”
【通講壇】時隔六年半!韓國外長再訪京 韓國的“聯美抗中”路線會變嗎?
2024長洲搶包山精華片段|12選手爬14米“包山”搶奪9000個平安包
“黃埔百年”照片巡迴展走進港大
香港六千信眾佛誕日於紅館浴佛祈福
在當下國際環境中 香港能起到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