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禁區開放|重走沙頭角 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分享到:
2024-01-06 09:2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月6日電  沙頭角禁區開放迎來了大量旅客。美麗沙頭角由遍佈四周的壁畫開始,有些雖然不起眼,但配合優美景色,也很吸引。沙頭角最吸引是禁區的演變和居民生活故事,簡單的一個街道名和招牌也蘊藏了不少動人故事,今天,讓我們從老照片見証百年來的改變。

沙頭角,傳說源自“日出沙頭,月懸海角”之意,合起來就叫“沙頭角”了,這名字一聽就相當有詩意。據說當時的縣太爺登上山頂,看到日月同在天空的景象,感慨系之。還有個說法,沙頭即沙灘邊上,角,即海的岬角,沙灘和海角,共同組成這樣一個獨特的空間。

延伸閱讀:

禁區開放 | Q&A 探訪神秘的沙頭角

禁區開放|沙頭角一日遊攻略 特色明信片別錯過

講沙頭角,必須要講到中英街。儘管目前這裡還沒有開放,但是從沙頭角眺望,仍然能看到不遠處的中英街,穿越時光,讓我們一起來感受中英街昔日的繁華景象。

中英街位於深圳市鹽田區沙頭角鎮,是一條長不到250米、寬不到4米的小街。

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前,中英街東側屬中國內地,街西側屬港英當局管制下的香港地區。1997年香港回歸後,街東西二側分屬深圳和香港。這種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一街兩制”現象,持續了一個世紀,是深圳特有的一道風景線。

中英街,顧名思義是中英兩國分治,到了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中英街才變成“一國兩制”。曾經有人建議1997年後中英街改名,但更多人認為,用中英街的名字更能保持一種記憶,哪怕是一種屈辱的記憶,也足以警醒後人。實際上,中英街就曾經借鑒瀋陽“9·18”歷史博物館的做法,設立了“3·18”警示日,而警鐘就設在中英街一號街碑旁。為什麼要選擇“3·18”?這就得說到中英街的由來了。

沙頭角中英街警鐘。

中國近代積貧積弱,列強環伺和入侵,人民遭塗炭,土地遭割讓。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南京條約》,港島被割佔。1856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中英簽訂《北京條約》,九龍被割佔。但當時的英帝國主義并不就此罷休,反而得寸進尺,於1898年逼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了新界。1899年3月18日,新界勘界結束。新界隸屬新安縣,面積大約相當於新安縣的2/3,深圳河就成了新安和新界的界河。而沙頭角在這次拓界中也一分為二,大部分成了英界,小部分留作華界。沙頭角當年號稱三鄉七村,有六村就劃到了新界。而所謂中英街,當初不過是一條乾涸的河床,結果被作為沙頭角地區英界和華界的分界線,并在此竪立界碑。界碑共有一到八號,一至七號現存於原址,後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至此深圳有了兩個國保單位,還有一個就是明代的大鵬所城。

1985年,中英街兩邊巡警在中英街3號界碑附近巡邏。

大多數人并不知道界碑的價值,也不瞭解它的歷史。

隨著沙頭角華界和英界邊境貿易的逐步發達,在乾涸的河床兩側陸續新建起各種商戶,銷售的商品中,有當地的土特產,也有舶來品。原本中英街兩地居民是可以自由往來的,到了1949年以後,隨著打擊走私等活動的需要,兩邊來往開始受到限制。而更重要的是,中英街也成為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鬥爭的前沿,打擊滲透、圍堵特務也成為常常發生的事情。而到後來,隨著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村民從沙頭角逃港就變得司空見慣,加之港英政府采取抵壘政策,上岸即可成為香港人,更是有大批的鄉民鋌而走險。而更有史上罕見的景象,兩邊的親人彼此思念,約定日子隔著河喊話,被稱為喊會。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隔著河對唱客家山歌,那已是沙頭角被一分為二之後的民俗了。

上世紀70年代香港經濟起飛,出現了很多內地逃港者。

講中英街,就得講到沙欄嚇村。位於深圳的沙欄嚇村是一個有三百多年曆史的客家古村。由於跟香港新界接壤,後來形成了一條舉世矚目的“中英街”。上世紀初,這裡不僅僅是一條通往內陸的通道,還在歷史演變中成為中西文化匯集的窗口,它見證了當地歷史變遷和深港兩方的進步繁華。

深圳沙欄嚇村。

當年拓界,沙欄嚇是少數留在內地廣東省境內的村落。沙欄嚇既經歷了內陸與海洋文明的交融,也經歷了東方與西方文化的交匯。沙欄嚇村是吳姓宗族為主,當年吳姓一族在海禁複界之後率族人從博羅來此,不複出焉。為海防需要,為避免反清複明勢力的登陸,清代的遷海和複界,其間百姓的血淚與辛勞,自是深重。博羅以客家人為主,追其根源是來自粵東和閩北,而再追溯,可追溯到江西、廣東、陝西,客家人一路遷徙,不斷南下。客家文化主要以農耕文明為主,所以沙欄嚇村有吳氏宗祠和伯公廟,頑強地維護著兩個聯繫,一個是與祖宗的聯繫,一個是與土地的聯繫。但同時,吳氏族人還建立了天后宮,這是海洋的神,傍海而居的沙欄嚇人也就此實現了信仰的融合,既祈求大地風調雨順,也祈求海洋風平浪靜。而講到東西文化融合,拓界以後洋貨已經成為沙欄嚇村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年,從粉嶺有鐵軌延伸到沙頭角,火車一響,黃金萬兩,沙頭角也邁入了現代文明,有了電報局,有了洋火和洋煙。

這條街就是著名的中英街。

沙頭角對於今天的香港人和深圳人來說,記憶恐怕不會走那麼遠,最深的印象還是改革開放以來,內地人去沙頭角、去中英街購物。那時候深圳人用戶口本,加上身份證就可以去中英街走一趟。當時內地人來香港還沒那麼便利,去中英街就仿佛去了香港一樣有新鮮感。去的頻次太高了,以致戶口本老是在外漂著,要找得到還真不容易。而內地來的游客去中英街買長筒絲襪,買餅乾,買小型電器,甚至到後來買金銀首飾,便是對自己和對親朋好友的交代了。據統計,當年去沙頭角購物的,高峰期能達到七八萬人。正是從這些花花綠綠的商品中,打開國門的中國人看見了外面的世界,遇見了所謂的現代。而最誇張的說法是,中英街的進口水果好吃又便宜,但只能在那裡吃,不能帶出來,能吃多少就看各自的本事了。

中英街界碑共有一到八號,一至七號現存於原址,後被國家文物局認定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回望過去,去香港一趟不容易,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深圳地王大廈上還有可以遠眺香港的旅遊項目,僅僅是遠看一眼香港就算是去中英街了。而隨著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香港真的就一步跨過去了,中英街也就逐漸冷落。記得當時有個比喻,說沙頭角是看香港的一扇窗戶,1997年後深港的大門打開,可以自由行,沙頭角這“窗戶”自然也廢棄了。當然,冷落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條是當年中英街中假貨的盛行,這使得中英街的商業價值大打折扣,去購物的人也日漸稀少,再加上出入的不便,即使不購物去走走的想法也被暫時放下。於是,如何讓百年老街重振雄風,成了大家共同關注的話題。

無人機拍攝的中英街及周邊城市景觀。

而這個話題不僅僅是深圳這邊,在香港那邊也同樣被關注著。到了2022年,香港隆重推出北部都會區規劃,兩城三圈的構想從地理與商業上,更是把深圳與香港徹底一體化了。而香港對深圳的主動擁抱,肯定離不開深港共有的大鵬灣,當然也離不開沙頭角這片獨特的土地。香港特區政府推出沙頭角旅游計劃,作為開發和開放沙頭角的重要舉措,在港人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無獨有偶,深圳方面也在積極推動深港雙邊的合作,一個龐大的沙頭角深港國際消費合作區計劃也在積極地醞釀中。希望彼此的看見,彼此的擁抱,能使沙頭角重新煥發出光彩來。沙頭角本來就是一個整體,因此也會走出歷史的煙雲,真正親密無間。(完)

【編輯:錢林霞】

視頻

更 多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銀髮婚禮|讓我為你再披上婚紗
4月22日齊“走塑"!你準備好了嗎?
三十五載時光之旅:與戴安娜王妃再度邂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