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北京見聞:頤和園文物“活”化 讓博物館“火”起來

分享到:
2024-05-26 20:07 |

【字號:

  香港中通社北京5月26日電 題:頤和園文物“活”化 讓博物館“火”起來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百

  正值頤和園對公眾開放110周年,又逢5月北京博物館月,以頤和園博物館為代表的博物館近來刮起了一陣不一樣的文化風潮。

  頤和園博物館於2021年9月對外開放,其前身文昌院便是京城著名的一處“園中園”。伴隨近日北京博物館月的啟動,以文物“活”化為代表的新一輪改造正在頤和園博物館發生,給“老院新館”帶來新生。

  本月18日是世界博物館日,2024北京博物館月於當日啟動。為期一個月的活動將陸續推出展覽周、文創周、博物館電影周和閱讀周四個主題活動。為配合北京博物館月,精品文物專題展“園說Ⅵ——木器風華美成在久”日前在頤和園開展。“園說”系列是頤和園以皇家園林為主題,基於文物“活”化而推出的專題系列展。自頤和園博物館成立以來,累計已舉辦四場展覽,從其中文物展覽的細節與活動等各方面設置,可一窺北京為打造“博物館之城”所做的文物“活”化的努力。

  “園說Ⅵ”以古典園林中所藏的明清家具類文物為展品,其文物展出特點在於數字化和可互動性。不同於傳統的隔著玻璃看文物,該展中的大多數文物都去掉“保護罩”,直接呈現在觀眾面前。北京市民馬誠表示,更近距離地觀賞文物,不僅讓文物在眼前更加生動活現,而且令觀眾更有代入感。

  據頤和園副園長榮華介紹,“園說Ⅵ”為讓文物貼近觀眾,還在展覽現場配有一比一復原的數字展廳。為解決人多擁擠、觀賞死角等問題,觀眾可同時利用AR、VR等數字技術,更細致和更從容地欣賞文物,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避免觀展體驗有所缺失。

  作為一座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近年來正致力於打造的博物館之城。在此過程中,文物作為博物館的首要元素,讓文物“活起來”,真正走近民眾、融入城市,成為一項重要課題。

  2020年,北京正式提出打造“博物館之城”。最新數據顯示,北京市國家一級博物館數量達到28家,居內地各城市之首。對於“博物館之城”的定義,北京官方將其概括為“一城即一館”,即博物館的元素不僅體現在博物館建築裡,還要體現在博物館空間中,要將博物館的元素“活”起來,融入整個城市。

  頤和園博物館是京城文物“活”化的一個縮影。頤和園中的近4萬件文物、3737間古建房屋等園林文物資源正通過雲觀展、3D立體式導覽系統、線上直播等日益多樣的方式走進民眾生活。這些創新也正在北京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中發生。智化寺的“京音樂”創新表演,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了起來;宣南文化博物館以沉浸式導覽劇的方式,讓觀眾身臨其境地感受歷史人文變遷。

  據悉,今年是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的關鍵一年,《北京博物館之城建設發展規劃(2024年—2035年)》將於近期正式發布。去年起,北京將“類博物館”納入博物館建設範疇。目前,這些文化空間逐漸出現在車站、社區。未來十餘年,北京各大小博物館將持續推進文物“活化”,還有諸如中國長城博物館、西山永定河博物館等一批新館將落成開放,備案博物館和“類博物館”規模也將進一步擴大,將新增15家以上備案博物館,培育并掛牌26家“類博物館”。

  如今,“博物館游”備受青睞。2023年,內地博物館吸引觀眾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在博物館“火”起來的同時,“館城融合”的理念也在走入更多內地城市,有分析就指出,一直在積極探索的北京已成為示範。未來,人們不僅可以走入博物館,博物館也可“走入”社區、車站,將城市打造為“全域活態博物館”。(完)

視頻

更 多
港澳一家親!澳門特首:香港永遠是澳門的老大哥
(黃埔百年)三代黃埔人,四代黃埔情——訪香港黃埔軍校後代親友聯誼會會長林際平
無人空運時代到來!中國國產大型商用無人運輸機HH-100首飛
為什麼台胞們那麼重視參加海峽論壇?
如何促進兩岸融合?賴岳謙提出關鍵幾點 最後一點很重要!
賴清德稱大陸營商環境大不如前?被賴岳謙砲轟“太沒有知識”
首班“夕發朝至”京滬動臥西九龍開出 旅客興奮到失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