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華盛頓郵報》: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網絡,美國得迎頭趕上

分享到:
2021-12-21 14:09 | 稿件來源:觀察者網

【字號:

“今天,美國大使職位仍有93個空缺;而中國有多少呢?答案是0。”當地時間12月17日,《華盛頓郵報》刊發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評論文章,抨擊美國政府遲緩的外交任命節奏。文章認為,相比於美國,中國已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網絡,為其成為各大國不可或缺的經濟夥伴的宏大戰略提供了支持。美國國內必須克服分歧,抓準時機加以追趕。

《華盛頓郵報》17日發表艾利森的評論文章,配圖為美國新任駐華大使伯恩斯

艾利森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教授,曾任克林頓政府國防計劃助理部長。他提出了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詞(意為“新崛起的大國必然挑戰守成大國,也必然會遭到對方回應,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他在文章開頭便提到,盡管美國政府將中國列為最嚴峻的挑戰,但卻花了11個月的時間來決定新任駐華大使的任命。這種系統性問題依然存在——今天,美國近200個大使職位仍有93個空缺。中國的情況又如何呢?答案是0。

艾利森認為,拜登政府之所以在大使任命上步伐緩慢,與其國內兩黨鬥爭不無關係。比如共和黨參議員克魯茲(Ted Cruz)和盧比奧(Marco Rubio)一直在濫用參議院“建議和同意”的憲法權力(指總統對職位的提名必須得到參議院批準,否則不生效),有意拖延數十項大使的提名,包括駐華大使等最重要的職位。一些被提名人甚至在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作證並獲得贊成票後,還要等上數月之久。為克服這一“阻礙”,限期結束討論的申請被提出,參議院最終被迫通過對伯恩斯的提名。

格雷厄姆·艾利森參加TED發表演講

文章提到,在哈佛大學中國工作小組即將發布的一份關於中美兩國外交對抗的報告中,美國政治的這種荒謬只是其中諸多因素之一。這份報告稱,中國過去25年來在全球範圍內掀起了外交浪潮。現在的中國要求與美國進行平等的對話,今年3月中美外長在安克雷奇的會晤場景,生動地展現了對未來的預期。

2019年,中國擁有276個外交職位,超過了美國的273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外交網絡。半個世紀前,中國首次向聯合國派遣維和部隊。而在今天,中國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中派遣維和人員最多的國家,也是聯合國會費的第二大出資國。從2013年到2020年,中方領導人會見外國領導人的次數,相當於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和特朗普的總和。

“這些數字已經說明了一切。”艾利森指出,中國的外交支撐了其成為各大國不可或缺的經濟夥伴的宏大戰略。自2001年以來,中國已取代美國成為包括日本、德國在內的130個國家,以及除美國以外的所有主要經濟體的主要貿易夥伴。從醫療產品、電腦和太陽能電池板,再到用於先進技術的稀土礦物,中國已成為大多數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艾利森警告稱,阻止大使任命可能有利於共和黨國內選舉,但將導致美國不必要地向中國讓出地盤。在“911”事件後的二十年裏,美國政府減少了對專業外交人員的投資,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外交領域。從2017年到2020年,美國國務院有四分之一的外交事務官員離職,其中包括60%的職業大使。

艾利森在文中呼籲,美國需要自己的外交官應對中國,奪取失去的地盤。如果在外交戰場上,美國200名“大使戰士”中仍有一半缺額,那我們就不必對結果感到驚訝。參議院有理智的人應當向他們的同事解釋,雖然他們可以自由批評政府的外交政策,但不應該以美國國家安全為代價。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6月的一篇文章中,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同樣注意到了美國外交人員任命速度的緩慢——美國說自己回來了,但他的駐外大使哪去了?

文章同樣認為拜登之所以人事任命上步伐緩慢,與參議院的拖延脫不了干係。文章點明,就算如拜登喜歡宣稱的那樣,美國可能“回來了”,但在大使的任命上仍有很長一段路要走。外交政策“是個人關係的合理延伸”。大使越早到位,雙方就能越早知道誰是真正的“玩家”,從而開始建立信任。而美國過於緩慢的外交任命節奏,可能會對其外交政策的實施造成阻礙。


【編輯:胡雪石】

視頻

更 多
黎智英與美國的勾結 在香港法院上愈揭愈清晰
看潮汕人的英歌舞與攝影作品 選這個地點很有意思 
中國女排“南長城”徐雲麗為香港學生帶來不一般的排球課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諸神混戰!全球車企高管齊聚2024北京車展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