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中國科學家首次“看到”冰表面原子結構并揭示其融化奧秘

分享到:
2024-05-23 11:36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23日電 冰的表面結構如何,何時開始融化、如何融化?這些問題困擾科學界已久。由中國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北京懷柔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輕元素量子材料交叉平台(簡稱輕元素平台)組成的研究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國產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在國際上首次“看到”冰表面的原子結構,并揭示其在零下153攝氏度即開始融化的奧秘。該成果22日晚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

冰表面是多種自然現象和大氣反應發生的重要媒介,對冰的形成、大氣平流層中臭氧分解及雷雲帶電現象等均具有顯著影響。但因缺乏原子尺度實驗工具,科學界對冰表面結構的基本問題一直未有明確解答。輕元素平台特聘研究員田野介紹,團隊利用qPlus型掃描探針顯微鏡,開發出可分辨氫原子和化學鍵的成像技術,實現冰表面水分子氫鍵網絡的精確識別和氫原子分布的精準定位。探測發現,冰表面結構同時存在六角密堆積和立方密堆積兩種排列方式,且拼接堆砌形成穩定的網絡結構。

圖為冰表面原子結構效果圖。(受訪者供圖)

研究還揭示了冰表面預融化機制。冰表面常在低於零攝氏度下開始融化,該現象被稱為冰的預融化。輕元素平台負責人江穎教授介紹,受研究工具所限,科學界一直無法獲得準確原子尺度信息,圍繞冰表面結構和預融化機制的爭論因此持續了170多年。國際研究普遍認為,冰表面發生預融化的溫度在零下70攝氏度以上。

“我們通過變溫實驗,首次在原子尺度上‘看到’冰表面預融化的過程,發現其在零下153攝氏度時就開始融化。”江穎說,這對理解冰面的潤滑現象、雲的形成及冰川的消融過程等至關重要。

圖為隨著溫度昇高冰表面預融化過程的原子級分辨成像。(受訪者供圖)

中國科學院院士、輕元素平台理事長王恩哥表示,這項工作刷新了長期以來人們對冰表面結構和預融化機制的傳統認知,為冰科學研究打開了新的原子尺度視角。

《自然》對該研究進行專題報道。多位審稿人評論稱,團隊對冰表面進行原子級成像是重要的技術創新,所獲得的分辨率在冰表面成像中“前所未有”,這些發現可能對大氣科學、材料科學等多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完)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為什麼台胞們那麼重視參加海峽論壇?
如何促進兩岸融合?賴岳謙提出關鍵幾點 最後一點很重要!
賴清德稱大陸營商環境大不如前?被賴岳謙砲轟“太沒有知識”
首班“夕發朝至”京滬動臥西九龍開出 旅客興奮到失眠 
黃色暴雨下的香港國際龍舟賽火爆依然!逾170支隊伍競渡維港
第十六屆海峽論壇|賴岳謙:中國越來越強大 美國和其追隨者越來越不安
第22屆海峽青年論壇廈門召開 台灣青年們如約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