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疫後迎回鄉祭祖潮 中國人緣何重視清明?

分享到:
2023-04-04 20:30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4月4日電 (記者 關秀英)“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古詩的意思是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的行人因為躲避飄灑的細雨而顯得落魄斷魂。不知不覺間明天(5日)又到清明節,又到了掃墓、祭祖、踏青的日子了。疫情放緩,到底入境中國內地掃墓祭祖的遊客有什麽變化?

香港中通社記者近日特別到羅湖口岸、福田口岸、深圳灣口岸等各大口岸觀察,發現各大口岸都迎來掃墓、出遊的高峰。進入內地的遊客幾乎都是返鄉祭祖者,而經深圳出發的多條主要公路都持續擁堵。

關口迎來回鄉潮高峰。香港中通社資料圖片。

自2019年起,因新冠疫情嚴重,世界各國都採取了嚴格的防疫防控措施,導致許多海外遊子都無法回鄉祭祀。踏入2023年,隨著疫情慢慢緩和,許多國家和中國內地也終於放寬防疫限制、邁向復常。一班在外遊子也終於可以在今年清明連活節假期的日子,踏上回鄉掃墓之路,一盡孝心。

4日早上,雖細雨綿綿,但無阻孝子過境回鄉的決心。香港人龔先生一家三口經由落馬洲過境回內地,他接受記者訪問時說:“因為疫情已經三年沒有回去掃墓了,一直都覺得非常遺憾。這次清明連上復活節,請一天假就可以有將近一個星期的小長假,所以特別帶上小朋友及太太一起回鄉,感覺特別興奮。”他表示,疫後首次回鄉掃墓來得跟以往十分不同,特別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相聚。龔太表示,到時他們除了祭祀祖先懷念故人外,還會與親戚朋友好好相聚敘舊,以彌補三年未見的遺憾。

那麼清明節是由什麽時候開始?在中國傳統節日中又佔有什麽重要位置?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是漢字文化圈傳統節日,也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中國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席珍彥博士4日向香港中通社記者解釋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淨。故謂之清明。這也是一個中國人掃墓、祭祀祖先以表孝心的重要節日。”

春節、清明節、中元節與重陽節等是中國傳統節日裏祭祖的四大節日,甚至春分、秋分、中秋、冬至、寒衣,古時都有可能是掃墓佳辰,尤其寒食節更是掃墓、祭祖、踏青、出遊的好日子。不過時至今日,現代人大多僅於清明節時,會至祖先墓地進行清理、除草。雖然無法知道寒食節在甚麼時候被清明節取代,但從唐代多首與寒食節有關的詩來看,至少在唐時,中原人士仍然有紀念寒食節的習慣。

席珍彥續說,清明節除了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外,清明正是春意盎然、草木吐綠、萬物復蘇的時節,此時,也是春遊踏足的大好時候。她說,自唐朝開始,朝廷就給官員放假歸鄉掃墓祭祀,這種習俗也一直延續至今。

不過,她表示,由於各地文化的差異,各地清明祭祀的方式有所不同,常見的做法有:一是整修墳墓,二是掛燒紙錢、供奉祭品。除了祭祀、踏青,清明節常見的活動還有插柳、放風箏、蕩秋千、拔河等;而在說法上各地也有差異,閩南人稱掃墓、掛紙、探墓厝,如有攜帶三牲等供品,就稱作“培墓”;客家人則呼為掛紙、福州人稱為硩紙或軋紙、廣東人叫拜山、行山等。

掃墓是維護、修整祖先墳墓及其環境的祭祖活動,用意在慎終追遠、思念祖先,同時亦能聯絡族人,有子孫團聚的意味。中國最早的春祭在寒食節,因寒食節與清明節日期相近,一般是在清明節前一或二日;現在北方部分地區仍然在寒食節祭祖,後來就慢慢改為清明節掃墓,寒食節也融入了清明節;部份地區亦有在春節、元宵、春分、上巳(小清明)、秋分、重陽和冬至進行掃墓。(完)

【編輯:關秀英】

視頻

更 多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銀髮婚禮|讓我為你再披上婚紗
4月22日齊“走塑"!你準備好了嗎?
三十五載時光之旅:與戴安娜王妃再度邂逅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