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港澳 ->社會

港大4教授撰長文:認識新冠走勢,踏上復常之路

分享到:
2022-09-19 22:0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9月19日電 香港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系教授金冬雁、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微生物學系名譽助理教授龍振邦、微生物學系臨床副教授陳福19日在網絡媒體撰文,提到新冠病毒全球大流行已持續將近3年,特區政府的抗疫政策,一方面要基於科學,同時須兼顧市民生活和社會運作之需要,務求平衡兩者。雖歷盡艱辛,但絕大部分市民合作守規,醫護守崗位,為香港防疫抗疫盡力。時至今天,曙光在望,如何在認識新冠疫情走勢的基礎上,踏上復常之路,是香港面臨的重大挑戰。

將來出現高致病率新冠病毒新變種機會相當低

自2020年初至今,新冠病毒株不斷變異,衍生出具生存優勢的變種毒株,並先後於全球各地流行,各領風騷數月。從最初的原祖毒株衍生的Alpha變種,在缺乏群體免疫力的人群中毒性較強,其後的Delta變種之毒性有所減弱。至於Omicron變種,則在人群中由自然感染或接種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力的強大競擇壓力(selection pressure)之下產生,毒性大大降低,但傳播力進一步增強,免疫逃逸能力亦相對較強。香港特區從2022年初第5波新冠疫情開始,主流毒株先後為Omicron的亞變種BA.1、BA.2、BA.2.12.1再到目前的BA.4/5,其致病性和傳播力都不相上下,但對接種疫苗或自然感染所產生的免疫力都有不完全的免疫逃逸性。接種3劑針對原型病毒的疫苗或被不同毒株自然感染後,受感染的機會還是大大降低,而且出現重症和死亡的機率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即使新變種有免疫逃逸性,現有疫苗仍然有效,打加強針效果更佳。

新冠病毒和其他RNA病毒(如流感病毒)一樣,不斷會出現基因突變。新冠病毒的新變種,是否更具致病性及傳播力,乃是未知之數,確實值得關注。但原則上,其他突變率更高的病毒,例如流感病毒,亦有可能出現更具致病性及傳播力之變種。經過多年的競擇壓力,新冠病毒及其他冠狀病毒在其天然宿主蝙蝠中,也只主要引起無症狀感染。因此,將來出現高致病率的新冠病毒新變種之機會相當低。

即使流感病毒的抗原漂移,每年也能在本港造成數百甚至過千人死亡,新冠病毒的新變種亦不例外。我們應當未雨綢繆,做好準備,不僅需要為監測和控制後疫苗浪做好短期規劃,更應為應對病毒新變種制定中長期方案,以免屆時措手不及。本港須建立更全面的監測體系,盡早發現新冠病毒新變種,並在發現生物學特性及傳播特性未明的新變種時,相應收緊感染控制措施。因為有充分準備,並已充分了解Omicron變種的各種特性,本港完全有條件於復常之路,邁出堅實的步伐。

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0+7”甚至更進取方案

據衞生防護中心最新數據顯示,確診病例總數為156萬,超過9500人死亡。如果從2021年12月31日起計算,第5波疫情主要由Omicron BA.2.2病毒株引起。根據衞生防護中心數據,截至9月14日為止,粗病死率為0.59%。衞生防護中心統計數據並未將現時6月起新一波(可稱為第6波)疫情與2、3月第5波疫情分開。如只看放寬社交距離措施之後,6月第6波起疫情(由BA.2.2、BA.2.12.1及BA.4/5引起),粗病死率已經下降至0.097%(1/6/2022至12/9/2022:432/437213)。兩段時間粗病死率有異之主要原因,在於現時疫苗接種率高及第5波有大量市民曾自然感染,故本港已具防重症屏障。我們於5月曾粗略估計本港防重症之免疫屏障約72.9%至88.7%,而3個月來接種之市民,累計已接種兩針者達91.5%,加上第6波之自然感染,估計現時應超過九成五人口具防重症免疫屏障。而且夏季感染一般較輕,以及醫管局廣泛使用抗病毒藥物,故有此差別。香港大學公共衞生學院本地個案的即時有效繁殖率(Rt),也從第5波最高點的6.2(2022年1月1日)大幅下降至目前的約0.9(9月11日)。以確診人數計,冬季疫情高峰期每日超過7萬人染疫,相比之下,是次夏季高峰期每天大約1萬例,似乎有一定的季節差異。

港府按照科學防控、常態防控和精準防控之要求,精心設計和實施了對入境旅客的“3+4”隔離檢疫安排,利民便民,順應民意,值得稱讚。入境旅客確診個案,僅佔本地確診總數的2%左右,不會對本港醫療系統造成明顯壓力。有關部門不斷累積經驗、不斷強化追蹤及檢測措施,本港絕對有條件進一步實現以檢測代替隔離之“0+7”方案,甚至更進取方案,加速邁向復常。

穩控疫情 香港變陣

第5波過後,香港抗疫已經進入新階段。本港社區基本已建立了防重症的屏障,加上現時疫苗接種率高,再出現像2022年初般的爆發機會很微。本港現時應考慮變陣,盡早放寬復常,讓市民於冬季來臨前有足夠的混合免疫力,增強抗疫韌性。面對新情況新問題,必須因時制宜,以新思路新舉措應對。

新冠病毒已經從破壞力巨大、危險性極高和全球大流行的烈性傳染病,轉變為較溫和類似季節性流行之風土病。根據本港新冠疫情的新特點,本港在社區、醫院、護老院之檢測、隔離、檢疫等方面的感染控制措施也必須改變,分開處理完成接種者及未接種者。先讓完成接種者復常,減少不便,並能將資源集中於保護未接種者。

依此思路,主要的恆常檢測對象應集中於出現症狀者及高危者,如未接種疫苗之兒童及長者、長期病患者及孕婦等。而且不一定要做核酸檢測,上文提到以連續數天抗原檢測,效果相約。本港早前每日病例過萬,病毒已深入社區。常規污水檢測及圍封強檢已經無大實際意義,應該停止,並將寶貴資源用於提高一老一少的疫苗接種率等更具長遠戰略價值之措施。污水檢測及圍封強檢應留待研究用途、在出現罕見爆發,或於疫情低谷時出現早期爆發預兆時,作為輔助控疫的手段。

逐步放寬 醫療復常

衞生防護中心可以開始考慮放寬新冠病毒的感染控制措施,逐步與其他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同樣管理。而臨床處理主要以病情作決定,處方口服抗病毒藥後,待病情好轉,患者即可出院,無須等待病毒載量下降或Ct值達某水平才讓患者離開隔離設施。確診者只要嚴格按照指引實行居家隔離,同樣可以收到阻斷病毒傳播的效果。

香港社會對新冠病毒已經開始“常態化”,當局可以採用適切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讓公立醫院能疏導患者,保持出入院人數平衡,病人出院流暢,減少滯留。如以應對一般呼吸道病毒之感染控制措施應對之,任何公立或私家醫院均可於門診或住院醫治新冠病人,只需簡單分隔檢測陽性患者,不必將所有陽性患者盡數收入負壓隔離病房。另外須將未接種者分開,將資源集中,逆追隔離保護之。至於其他完成接種者,能讓他們完全復常。

本港現階段的抗疫新常態,首重為老少盡早完成基本疫苗接種,藉此增加抗疫韌性,無懼往後一波接一波之出現。要再增加接種率,只加強與市民溝通並不足夠,必須深入了解長者及高危者對疫苗接種有何顧慮,以針對性的資訊及長者可接受的形式傳遞給此年齡層群組。至於家長對小兒重症、兒童多系統發炎綜合症、長新冠以及接種疫苗的副作用等問題,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及學者專家,以簡單易明方式及客觀科學數據進行説服。然而不論專家如何呼籲,總會有家長抱持懷疑及觀望態度,猶豫不讓幼兒接種。故要有實際行動,如盡快供應兒童復必泰,讓家長能多一個選擇。另外要増加兒童接種透因,如上文提及擴闊疫苗護照函蓋年齡層,允許完成基本疫苗接種的兒童可完全復常等。

口罩換氣 仍需繼續

口罩對減少呼吸道病毒及細菌感染十分有效,最近本部門之研究更發現能減少使用抗生素。過去的兩年半,本港市民很少接觸包括流感在內的各種呼吸道病毒,對呼吸道病毒之類免疫力非但沒有增強,而且很可能隨時間下降。一旦大部分市民卸除口罩,呼吸道病毒很大機會捲土重來,死亡人數以千計,尤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最受影響,因此全民戴口罩應是最後撤除之措施。

新冠病毒規模之大、影響之深,乃百年一遇的全球大流行。全球應對疫情,只能靠以往經驗及現代科技,摸着石頭過河。防疫措施要走在病毒前,需靠經驗及已有數據作分析,預測下一步該如何走。誠然,任何預測都非絕對準確,但本港以疫苗為主軸,以復常為目標此大方向當屬正確。本港抗疫政策必須隨着形勢發展,不斷變陣,依照最新科學數據,透過公開討論及共識,改善防疫之細節。病毒不斷變異,即使科技及生產技術容許,針對變異病毒之疫苗亦會滯後半年甚至一年才出現。故應集中現有之疫苗,完成基本接種,建立足夠韌性,並為本港未來定立長遠的防疫政策,方可應對後疫苗浪及往後的新發傳染病。  (完)


【編輯:陈卓仪】

視頻

更 多
現實版周芷若!峨眉派掌門人攜女弟子組團現江湖 
巴黎奧運|國家體育總局談中國隊奪金挑戰
聽說中國超6億人線上種樹治沙?法國男決定到中國西北一探究竟
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第七屆理事會就職
什麼?中國深圳無人機送外賣配送費只要3塊錢?
《九龍城寨之圍城》上映即出圈 為何導演都鍾愛“九龍城寨”?
首次立法!中國低速無人駕駛汽車“有法可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