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從“3”着眼 看德國總理訪華

分享到:
2024-04-18 09:53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在中德建立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10周年之際,周二(16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京會見了來訪的德國總理朔爾茨(Olaf Scholz)。

習近平指出,中德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經濟體,鞏固和發展中德關係的意義超越雙邊關係範疇,對亞歐大陸乃至整個世界都有重要影響。兩國要從長遠和戰略角度看待和發展雙邊關係,攜手為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和確定性。

朔爾茨表示,德方願同中方一道,加強對話溝通,深化務實合作,推進人文交流,共同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推動德中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取得更大發展。德方反對貿易保護主義,願同中方共同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環境。

朔爾茨於周日至周二(14至16日)率領一個龐大的代表團訪華,這是他任內第二次訪華,也是時間最長的一次訪問;周二國務院總理李強也同朔爾茨進行了會見座談。

從中德雙方發布的新聞稿來看,中德雙方對各自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並在一些問題上達成共識,雙方一致同意落實好第七輪中德政府磋商成果,繼續深化經貿、投資、科技等領域合作,兩國簽署了自動網聯駕駛等多項雙邊合作文件。與不久前訪華的美國財長耶倫(Janet Yellen)相比,朔爾茨訪華的收穫更大,體現出中德兩國之間的“共振點”更多。

那麼,如何透過朔爾茨訪華觀察中德關係走向?筆者認為,可聚焦一個數字“3”來解讀。

新華社資料圖片。

朔爾茨3天訪3地 經濟為先

朔爾茨此次訪華走了3個地方,周日上午抵達重慶,參觀當地的德企博世公司;周一(15日)赴上海會見外貿商會代表,與同濟大學學生舉行討論會,參觀位於浦東的德國企業科思創(Covestro AG)的亞太創新中心;周二朔爾茨訪問北京,除了中德領導人會見之外,還舉行了一個中德企業家的座談會。

這個訪問路綫體現出“先基層再高層、先經濟後政治”的鮮明特徵。這也許是中方的特意安排,有意讓德方人員深入實際,設身處地感受一下中德合作的現狀,看到雙方產業鏈之間銜接緊密,不是想“斷鏈”就能“斷鏈”的。

這也說明,德方非常重視雙方的產業合作。此次有一個龐大的德國企業家團隊隨朔爾茨訪華,包括大眾(Volkswagen)、平治(Mercedes-Benz)、寶馬(BMW)、巴斯夫(BASF)、蒂森克虜伯(ThyssenKrupp AG)和西門子(Siemens)等德國最重要的企業的“掌門人”。據報道,由於許多德國企業家申請欲隨朔爾茨訪華,導致訪華的專機“一票難求”。可以看出,無論嘴多麼硬,腳是誠實的,大家“用腳投票”,選擇到中國尋找機遇。

李強在與朔爾茨會談中指出,中方將繼續為德國等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營商環境。希望德方放寬高技術產品對華出口限制,採取切實措施,為在德中資企業提供公平、透明、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針對最近美國熱炒的“中國產能過剩”問題,李強直言不諱地說:“要以市場眼光和全球視野,從經濟規律出發,客觀、辯證看待產能問題。希望歐方秉持市場化和公平原則,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李強鮮明地表達了中方立場。

3部長隨行 2“重量級”沒來

朔爾茨此次訪華,有環境、農業、交通3名部長隨同,而最重要的兩名內閣部長沒來。由此可以看出,朔爾茨向中方釋放善意,也凸現經濟問題優先於政治問題。

來華的3名部長是:環境部長萊姆克(Steffi Lemke)、農業部長厄茲代米爾(Cem Ozdemir)、交通和數字化部長維辛(Volker Wissing),3人分屬德國綠黨和自民黨。3名部長在對華合作上持積極態度。比如,環境部長萊姆克上次訪華時讚揚中國對環境的承諾;交通部長維辛反對拆除華為5G產品,並反對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這3名部長訪華,也標註出此次中德雙方在環保、農業、交通和通訊合作上有進展。

缺席的兩名“重量級部長”,一名是外交部長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她去年訪華時曾向中方提出了多項要求,包括在台海和人權問題上的強硬表態,她還說“避免對一個與德國價值觀不同的國家產生過度依賴”的重要性。另一名是經濟部長哈貝克(Robert Habeck),他曾多次表示,德國應降低對中國原材料、電池、半導體產品的依賴。甚至還稱,歐洲不應該支持“一帶一路”倡議,應該反對中國對歐洲的基礎設施投資。比如,就中國遠洋海運集團入股德國第一大港口漢堡港的一事,哈貝克就持反對意見。

朔爾茨將外交和經濟兩名部長留在國內,說明他不想讓這兩人攪局。畢竟當今對於德國來說,對華合作太重要了。

第3大經濟體 經濟下行壓力大

2023年,德國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達到44,561億美元,日本GDP為42,106億美元,德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也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但德國的這次排位躍升,主要受滙率因素影響較大,德國經濟實際下降0.4%。

世界各大權威機構對今年德國經濟增長的預測普遍從1月份的0.7%,下調至0.2%。顯然,在通脹壓力不減、美元“暴力加息”導致美元撤離歐洲,以及俄烏戰爭拖累歐洲經濟的大背景下,德國現在的日子實在不好過。

遍觀全球,能給德國經濟注入動能的首選中國。這不僅因為兩國的經濟規模大,而且德國的對華貿易和投資份額很大。自2016年以來,中國已連續8年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國。2023年,中德貿易額達2,530億歐元。

另據德國央行數據,2023年德國對華直接投資總額達119億歐元(約918.87億元人民幣),按年增長4.3%,創下歷史新高;德國對華投資在其在海外總投資的佔比也上升到10.3%,同樣創下近10年來的新高。

顯然,朔爾茨及來華訪問的企業家心裏都清楚,中國市場以及中國的供應鏈和產業鏈對於它們的生存有多麼重要,此訪正是為經濟問題而來。

過去一年多來,中歐經貿摩擦愈演愈烈,歐盟去年10月宣布啟動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今年4月上旬,又對中國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企業發起反補貼調查。

3前提條件 “3個角色”定性

總體來看,德國對華政策是相對溫和的。朔爾茨在上海同濟大學與師生交流時談及市場競爭,他表示,德方歡迎公平自由的貿易,但要符合3個條件:第一,不能傾銷;第二,不能過度生產;第三,要尊重知識產權。同時強調在某一個階段,德方歡迎中國電動車大量進入德國市場。這一立場與美國的一味打壓形成鮮明對比,說明德國是在依照經濟規則處理經濟問題,而不是“政治上腦”。

其實,站在中方的角度看,這3個條件都不足以對中德貿易造成障礙。第一,甚麼是“傾銷”?對發展綠色能源的補貼算不算“傾銷”?這有討論的空間。第二,“過度生產”是個偽命題。生產多少?是生產方說了算,如果產品過剩賣不出去,導致虧損,自認倒霉。作為產品輸入地的一方,只能干預銷售環節,比如通過貿易規則限制某個產品進入本國市場,以保護本國利益,而無權干預人家的生產。第三,現在的中國非常尊重和保護知識產權,“山寨版”產品在中國早就銷聲匿迹,這一點完全不成問題。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去年7月,朔爾茨政府發布了所謂“中國戰略”,將中國定性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系統性對手”。對華的“3個角色”的定性是觀察中德關係的重要視角。

從這次朔爾茨訪華看,中國作為“合作夥伴”的角色最重要;作為“競爭者”的角色次之;作為“系統性對手”的角色淡化。這說明,朔爾茨政府對華定性也是有實有虛。實,是要與中國經貿合作獲利;虛,則是表明與美國及歐洲盟友站在一起,更多的是做做樣子。

習近平在會見朔爾茨時說:“中德之間沒有根本利益衝突,彼此不構成安全威脅。中德合作對雙方有利,對世界有利。”習說出了中德關係的本質和特徵。

朔爾茨在啟程訪華前接受媒體採訪時曾經表示,“我們的『中國戰略』中沒有一處提到脫鈎。即使我們要加強供應鏈的多元化,德中兩國也仍然會開展廣泛的經貿交流。”

既然如此,何必搞得劍拔弩張、苦大仇深呢?依筆者之見,朔爾茨訪華之後,中德關係總體比較穩定,不會有大起大落,這對法國、對歐盟都是一個重要借鑑。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譚暢】

視頻

更 多
2500隻“大熊貓”登陸香港!還有超逼真真人版“熊貓” 把古天樂和佘詩曼都吸引來了 
搶先看大熊貓“安安““可可”萌態!12月8日正式與公眾見面
宗教領袖說宗教|宗教為何要“中國化”?
關於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怎麼說?
【通講壇】特朗普上台對中國利大於弊?馬斯克能緩和中美關係嗎?
莫言用兩個小故事 告訴大家什麼是好的中國文學
跟隨市民登上“海南艦”!原來中國軍艦內部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