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香港故事|探索鮮為人知的糧船灣

分享到:
2024-04-14 08:4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4月14日電(記者 黃璇)  小小一個香港,其實是個地質寶庫,擁有達二億五千多萬年歷史的豐富地貌,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是少有坐落國際大都會的世界級地質公園。香港的世界級地質景觀分別散落在新界東北及西貢,本期“香港故事”就為讀者介紹其中一個最宏偉的地質公園——糧船灣,並介紹其著名的六角岩柱。


【延伸閱讀】

曾抵禦海盜的舊警署 變身文物酒店新用途

探索亞洲最“型格”荷李活道


(香港新聞網製圖)

糧船灣位於香港西貢,原是香港的第四大島嶼。地理位置是香港的東面,在明朝初期已見地名,有“西來朝貢船隻停泊港口”之意,明清年間為船隻避風的海灣和補給站。已故掌故名家梁壽認為,古代南洋諸國藩屬來華朝貢停泊在牛尾海尾段。另一說法是因為地理形勢的原因命名。至於今天使用的英文名稱Sai Kung,則為廣東話拼名翻譯。

糧船灣,或稱龍船澳、龍船灣,自古以來位處香港的戰略要衝和海貿航道旁。1969年興建萬宜水庫東西兩條堤壩,自此糧船灣與西貢半島相連。而糧船灣的英文名稱High Island,直接說明島嶼的特徵,因為此島地勢較周邊的島嶼為高,亦是西貢地區最高的島嶼,最高點為海拔278米。

糧船灣漁民養魚及居住的漁排。(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以前沒有收音機,漁民又沒有手錶,村民便敲“鐘”讓在附近停泊漁船的漁民得知時間。(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島上的居民包括客家人、從漁船上岸的人士以及水上人。島上居民主要信奉天后,19世紀末,天主教的傳教活動為糧船灣居民帶來了生活和教育的援助。及至近代,隨著市區發展與萬宜水庫的興建工程,當地的漁業活動日漸式微。島上居民紛紛搬到西貢或九龍市區居住,又或移民海外,現時島上居民約只有30人。面對步入黃昏的漁業前景,居民亦積極求變,利用現有資源經營、發展其他事業。

“二戰”後,客家村民希望復辦學校,1947年獲發牌照,定名為“糧船灣公立學校”,後期亦招收漁民。(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雖然現時糧船灣漁民數量大不如前,但村民們都堅持對天后的崇拜。每年農曆三月廿三日,是慶祝天后誕辰的日子,島上會進行打醮,而大型海巡和神功戲則兩年舉行一次。糧船灣島上的天后宮位於東丫村,在東丫碼頭登岸後步行數十步即可到達。天后宮約建於清高宗乾隆六年(1741年),廟內有一座於該年鑄成的大鐘。2010年這座天后宮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

2010年這座天后宮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糧船灣天后誕被列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

經歷幾百年風雨,古廟曾進行過多次重修。現時糧船灣天后宮仍處於臨海位置,不像香港其他天后廟般往內陸遷移。因曾在海上搭建戲棚,十分危險,所以政府提議於天后宮前填海,令村民有更多空間搭建戲棚,以保障村民和觀眾的安全。1970年代時完成填海工程,令廟前的空地大增,天后誕時演神功戲的位置也變得寬敞,日常則作兒童遊樂場地使用,一舉兩得。

島上居民紛紛搬到西貢或九龍市區居住,又或移民海外,現時島上居民約只有30人。(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糧船灣是昔日漁船熱門停泊處,漁民會順道上岸補充糧食,多間糧油雜貨店應運而生。

來到糧船灣,另一樣不可錯過的便是六角形岩柱群。這片沿著海岸線的“天然壁畫”,一層一層,是一億四千萬年前的白堊紀超級火山爆發後留下的印記。除了在萬宜水庫東壩、糧船灣一帶可以見到,附近超過100平方公里亦同樣是這種火成地貌。

來到糧船灣,不可錯過六角形岩柱群。(香港中通社記者 黃璇攝)

糧船灣風景漂亮,也有獨特的客家文化和漁民文化,自去年11月來往西貢和糧船灣的街渡投入服務後,市民到此間遊覽更為方便,而香港地質公園也設計了全新的半日遊路線供公眾參考。

【編輯:黃璇】

視頻

更 多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北京車展看點多!天天擠滿 全球車企大佬齊現身!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