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中國國博館藏文保成果展  系統展現技術實力成就

分享到:
2022-08-11 12:56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北京8月10日電 題:中國國博館藏文保成果展 系統展現技術實力成就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

適逢中國國家博物館建館110周年,館方主辦的“片羽重輝——國家博物館文保成果展”10日在北京開幕。展覽系統展示了百餘年國博在不同時期的文保技術實力和突出成就。

觀眾觀看展覽中用3D列印的出土犀牛青銅器。 香港中通社圖片

國博建立之初,就確立了以保護文物為己任。新中國成立後,歷經70餘年,文保力度和水平不斷增強,并注重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結合,成就突出,收獲頗豐。作為文保領域的專業機構,國家博物館文保院現已成為集文物檢測、研究、保護、修復和複制於一體的現代化文保機構,水平居於國際領先地位。

在展覽中,為讓觀眾更多了解文保知識,主辦方用9個重點案例呈現給觀眾,包括:宋代钜鹿故城文物修復;青銅重器的複制(後母戊鼎、大盂鼎、四羊方尊等);郎世寧《松鶴回春圖軸》的科學分析;金石傳拓(大盂鼎,虢季子盤,利簋);油畫修復與複制;西漢錯金銀雲紋犀尊仿制品;文物現場保護;現代科學儀器助力文物保護等。

位於當今河北省巨鹿縣西南钜鹿故城,於宋大觀二年(公元1108年)因黃河決口而被淹沒。1915年前後,故城所在地時有宋代古物出土,并伴有盜掘事件發生。1921年,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委派裘善元等人前往調查,并獲得瓷陶雜器二百餘件,之後陸續對部分文物進行修復。這是國博早期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案例。本次展覽選取了一組實物,從中可以看出早期瓷器修復的理念與方法。

中國傳統青銅器修復、複制技術源遠流長,多年來國博對館藏大量珍貴青銅器修復和複制。最具代表性的是對後母戊鼎進行保護,完成了包括清除有害銹、科學檢測、測定重量,以及原樣複制等一系列工作,還對鼎耳、四足、器身四面、器底及內壁,均進行單獨翻制矽橡膠模具和玻璃鋼樹脂套模,採用現代精密鑄造方式,鑄造出複制品銅胎,再比對原文物,採用傳統工藝隨色作舊,其複制品達到亂真程度。本次展覽中,觀眾有幸一睹婦好墓司丂(kao)母斝、庚兒鼎,以及大盂鼎、四羊方尊等國家一級文物的複制品。

展覽中展示用專業儀器對文物進行鑒定和修復。 香港中通社圖片

清朝“嘉道時期”出現的全形拓技藝,將器物形神兼備地反映在紙上,堪稱文保領域的絕技。國博的金石傳拓源自金石名家周希丁先生,其弟子傅大卣先生作為國博顧問授徒傳藝,幾代人先後為國博物傳拓“後母戊鼎”“虢季子白盤”“大盂鼎”青銅重器等文物千餘件,對展覽、研究等起到了重要作用。本展覽上 “後母戊鼎器形花紋拓片”等珍貴拓本亮相,實為難得一見。

伴隨數字技術在文保領域的應用,國博啟動文物三維數字化項目,全方位留存了文物的三維數據,為文物複制、數字化保護與利用提供了數據支撐。一批掌握數字技術的文物修復工匠,通過3D打印與傳統工藝結合,仿制了包括西漢錯金銀雲紋犀尊、商代婦好墓青銅觚等一批青銅器,拓寬了文物複制的途徑和方法。上述兩件仿制青銅器也在展覽中展出。

工作人員介紹和展示全形拓技藝。 香港中通社圖片

展覽還展示了在館藏青銅偶方彝綜合保護研究時,利用X射線成像、紅外熱波成像、掃描電鏡能譜分析(SEM-EDS)、便攜式X射線熒光(pXRF)、 X射線衍射分析(XRD)、拉曼光譜分析(Raman)及三維視頻顯微鏡等方法,揭示青銅偶方彝的歷史修復狀況,分析修補材料的化學成分和分布位置,判斷銹蝕種類及其穩定性。其研究結果為包括偶方彝在內的眾多文物保護修復,提供了科學方法和寶貴經驗。(完)

【編輯:凌玉辉】

視頻

更 多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北京車展看點多!天天擠滿 全球車企大佬齊現身!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