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從創科發展看“有為政府”的成色

分享到:
2023-10-10 17:3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再過十五天,行政長官李家超將發表任內的第二份《施政報告》,人們很自然地會想到,首份《施政報告》實施得如何呢?

令人頗感開心的是,上周有一重要新聞發布,首批20家重點企業與特區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將在香港投資超過300億元,創造10000個就業機會。這些企業分別來自生命健康科學、人工智能、數據科學、金融科技、先進製造以及新能源策略產業,包括華為、聯想、美團、阿斯利康等巨型或大型企業。這些企業全部落地後,將為香港創科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圖源:政府新聞處

本屆政府首份《施政報告》把“創新科技”作為重點產業,把中央期待的“打造成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作為重點內容。此後,特區政府公布了《香港創新科技發展藍圖》,指明四大發展方向。短短一年時間,香港的科創發展已經“破局”,折射出“有為政府”的成色喜人。

創科落後是香港之痛

香港回歸後,首屆特區政府就提出建設“數碼港”,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一再擱淺。到後來,反中亂港勢力攪局更甚,特區政府關於設立創科局的議案,在立法會被擱置數年才最終通過。由於政府沒有專門的機構推動創科發展,香港的創科發展舉步維艱。

放眼昔日的“亞洲四小龍”,香港是唯一缺乏高科技和高增值產業作為支柱的經濟體。香港繼製造業和服務業兩次轉型之後,未完成以知識經濟和創新型經濟為核心的第三次轉型。

再與一河之隔的深圳相比,香港的創科發展被遠遠甩在身後。其中,深圳兩家科技巨頭企業值得關注,一個是做人工智能的商湯科技,另一個是做無人機的大疆創新。前者的創始人為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後者的創始人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為什麼香港的創科人才最終在深圳“開花結果”呢?此事讓人不得不檢視香港的創科發展環境。

事實上,從創科發展的條件看,香港擁有明顯的科研優勢:香港有5間大學名列全球百強,擁有國家“兩院”院士逾40人,擁有16個國家重點實驗室、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分中心、28所與世界級大學和科研機構合作的創新研發實驗室⋯⋯但香港的優勢主要體現在最上游的基礎研究和最下游的上市集資,“從試驗室到生產線”這一步很難跨越。這是香港創科發展之痛!

客觀地講,香港在創科發展上的優勢和短板,人們都看得很清楚。多年來,並非缺少發現問題的眼睛,而是缺少解決問題的決心和手段。企業作為市場競爭的主體,熱中於投資熟悉的金融業和賺錢穩當的地產業,不願意冒風險去搞創新科技;政府長期奉行“積極不干預”原則,不能痛下決心推動創科發展,一屆又一屆,一年又一年,蹉跎歲月,令人惋惜!

“當家人”扛起主體責任

去年“七一”,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指出:“行政長官和特別行政區政府是香港的當家人,也是治理香港的第一責任人。”“要轉變治理理念,把握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把有為政府同高效市場更好結合起來。”

“當家人”、“第一責任人”、“有為政府”,這些關鍵詞發人深思,振聾發聵!再次明確了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的角色定位。這個角色定位具有堅實的法理依據。香港《基本法》明確了“三權分置,司法獨立,行政主導,行政長官代表特區向中央負總責”政治制度。所謂“負總責”,就是要做“當家人”;所謂“行政主導”,就是要打造“有為政府”。中央希望新一屆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一改“守成政府”的作風,積極主動,勇於擔當,務實篤行,追趕跨越,再也不能瞻前顧後,得過且過。

顯然,李家超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官員深刻領悟到習主席重要講話的深意。李家超在首份《施政報告》中就鮮明地提出“建設有為政府”,其中,在兩個方向發力。一是在增強發展動能方面,提出“搶企業”、“搶人才”,成立由司長級官員帶領的“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人才服務窗口”,在各駐內地辦事處和海外經濟貿易辦事處設立“招商引才專組”,推出“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等等。二是在“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方面,成立“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督導組”,由行政長官擔任組長,三位司長任副組長,從四大領域進行督導。

“當家人”也是“帶頭人”。新一屆政府上任不久,李家超就帶領政府部門負責人拜訪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爭取惠港政策;帶領政府官員和立法會議員到訪廣州、深圳等地參觀科技企業,實地感受“科技改變生活”;帶領政府官員和企業界人士出訪中東和東南亞的多個國家,尋求創科發展領域的合作機遇。

“有為政府”需要有一批“有為官員”。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牽頭引進重點企業,四處奔波,殫精竭慮;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局局長麥美娟一再深入“夢工場”,傾聽年輕創業者的心聲,排憂解難,不遺餘力;創新科技及工業局局長孫東牽頭“創科產業發展委員會”,為把本港創新科技發展的“藍圖”變為“施工圖”,勞心勞力,夜以繼日。整個政府團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責任心推進發展。

“破局”靠的是實幹

李家超提出“以結果為目標”。那麼,在創科發展方面,一年來的結果如何呢?應該說成效不錯,已經“破局”。

為引進創科企業來港,特區政府有關部門至今已接觸了超過200家企業,預計年底將增加至300家,這些企業有不少是市值或估值過百億元的創科企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機械人、醫療和生命健康領域擁有行內前沿技術。

為吸引重點企業落戶香港,特區政府善於換位思考,綜合施策。在諮詢環節,成立“引進重點企業諮詢委員會”,由相關業界和社會領袖組成,就整體策略提供意見;在投資環節,特區政府設立300億元的“共同投資基金”,參與企業的項目投資;在政策環節,特區政府為企業制定涵蓋土地、稅務和財政等方面的措施,量身訂造企業落戶計劃;在用地環節,近期為企業提供河套科技園區作為發展平台,並大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遠期為企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在生活服務環節,為企業提供“一站式”配套服務,比如申請簽證、子女教育安排,等等。

為激勵產學研協作,特區政府推出100億元的“產學研1+計劃”,以配對形式資助不少於100個有潛質成為初創企業的大學研發團隊,支持把優秀科研成果商品化。

為解決創科人才“住房難”,特區政府邀請科技園公司在科學園附近建造創科人才住宿設施,並且在落馬洲河套區港深創科園提供住宿空間。

這一系列務實做法,充分關照了企業的需求,可謂“服務全覆蓋”。香港還是那個香港,事情還是那件事情,幹與不幹大不一樣,實幹與虛幹大不一樣,小幹與大幹也大不一樣。俯下身子務實幹,才能亮點頻閃見實效。

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領導小組常務副組長、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十分關心香港的創科發展,他今年4月來港考察調研,行程覆蓋了香港整個創新鏈條,包括基礎研究環節的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以及科技轉化環節的香港應用科技研究院、科技產業發展環節的香港科技園。夏寶龍多次說:“我們相信,特別行政區政府及其管治團隊一定能夠擔起治理香港的主體責任。”

如今,透過香港創科發展的亮點,可以看出特區政府沒有辜負中央的厚望和市民的期待,“有為政府”的成色十足!

(本文作者為 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 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張琦】

視頻

更 多
黎智英與美國的勾結 在香港法院上愈揭愈清晰
看潮汕人的英歌舞與攝影作品 選這個地點很有意思 
中國女排“南長城”徐雲麗為香港學生帶來不一般的排球課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諸神混戰!全球車企高管齊聚2024北京車展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