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通說:“活”

分享到:
2023-09-03 11:12 | 稿件來源:通說

【字號:

香港,新舊交織,正是它的魅力。近年來,香港一直在建築的保育活化項目上有所致力,雖然城市在變遷,但不少建築舊貌換新顔,而記憶的痕跡依然在磚瓦上點綴,與行人的目光碰撞出新的火花。

有記合

香港上環皇后大道西及文鹹東街交街處,有一座戰前直角轉角唐樓——“有記合”,約於1913至1926年間建成,已有近百年曆史。

唐樓樓高4層,具有新古典主義建築特色,并於2010年被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外牆的“有記合”、“金豬”及“臘味”等字樣、“有記合臘味家”水磨石招牌,以及石柱上由書法家區建公提字的北魏體廣告字,別具特色。它的“騎樓”於樓房前跨行人路而建,亦設有騎樓柱子,同類型建築於香港僅存7幢。

近日,“有記合”化身社區空間“壹合”,連續5星期開放,并舉辦一系列活動,包括社區咖啡店、社區客廳、即傾Talk Show、電影沙龍、二手衫快閃點、水磨石筆座、實驗版畫工等,供市民參與。

(曹文毓攝)

中電鐘樓

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位於九龍何文田亞皆老街的中電鐘樓,近日完成保育,并活化成為“中電鐘樓文化館”,開放予公眾免費參觀。

中電鐘樓建於1940年,前身是中電總部,2018年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鐘樓設於建築物中間位置,兩側建有對稱的三層樓房,配以紅磚作為牆身,設計屬當時流行的歐洲式建築風格。建築物的三面外牆都裝嵌了塔鐘,每個直徑為2.4米,是整個鐘樓極具代表性的部分,也是區內一大重要地標。

文化館設有三個展區,包括介紹香港電力發展的過去及未來,電力與生活的密切關係,也有由康文署策劃、介紹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覽,展示了現已不可維修及使用的中電鐘樓原裝鐘芯及指針,10個本地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長衫、皮鞋、玉器、活字印刷、印章及西金首飾等,別具歷史意義。

(許其皓攝)

長洲戲院

穿越港島,行過九龍,過海來到長洲島,一棟土黃色磚牆建築引人注目。這棟頗有歷史感的建築,是已停業20餘年的長洲戲院,隨著首期複修、規劃的完成,這裡已經變身多元文化園區重新開放。

作為本地保存最古老的戰前戲院之一,長洲戲院被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1931年落成的長洲戲院,直至1997年結業,凝結了很多島上居民童年看電影的記憶。

活化後的長洲戲院多元文化園區超過38000呎,結合當下時代特色,劃分“長洲文化館”、“啞鈴信息中心”、“1931影棚”、“銀幕大笪地”四大主題空間,將教育、旅游和藝術等三大元素結合,游客可在“1931影棚”內體驗電影拍攝過程。影棚搭建《唐伯虎與秋香》、《法律風雲》等電影名場景,向游客提供劇本和服裝,讓游客深度體驗電影拍攝環節的同時,收穫自己參與演出的專屬電影。

以戲院落幕、以多元文化園重獲新生,長洲戲院的活化領域十分廣泛。在“長洲文化館”的主題空間中,開設了模擬考古沙盤發掘、平安包製作等活動,此類活動項目的開設亦與長洲戲院的複修過程息息相關。

在長洲戲院複修期間,於戲院相關範疇發掘出18個考古遺跡,當中包括1920年代的兩個建筑地基及13個灰坑,甚至是新石器時代中至晚期的三個灶,發掘出的文物更重約6800公斤,藉由此,以“考古·長洲”為主題核心,長洲考古教育中心得以成立,整合、傳承長洲歷史及人文文化資源。

(許其皓攝)

修複不僅是建築的保育,亦承載著港人的珍貴回憶,一磚一瓦上,每一粒塵都記得這裡的故事。

【編輯:紀東】

視頻

更 多
“廣西三月三”走進香港 近距離體驗壯族姑娘的風情萬種
北京車展看點多!天天擠滿 全球車企大佬齊現身!
穿越千年的凝望 與香港記者一起走進“龍門石窟”
60秒精華回顧 神舟十八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
印度大選|如果贏家是莫迪,中印關係會如何?
【通講壇】菲律賓“拒和”搞軍演 膽氣從哪來?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