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特稿 | 錢國華:回歸那年,走近香港名女人

分享到:
2023-07-01 09:31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7月1日電(記者 一林)1997年香港回歸,他帶領攝製組最早走進香港,拍攝了25集電視系列片《中華女兒--香港篇》,展現了範徐麗泰、汪明荃、葉劉淑儀、梁愛詩、譚惠珠、梁鳳儀、薛家燕、鄭明明、李麗珊、“灣仔碼頭水餃皇后”臧健和等一批香港傑出女性的風采,在國內各地一百多家電視台播出後,吸引了數億的觀眾,產生巨大反響,當年獲得全國紀錄片大獎,成為內地人全面瞭解香港的第一部長篇系列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的出品人就是中國著名影視導演和製片人錢國華,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促進會理事,東華大學顧問教授,香港國際衛視副總裁。其代表作品有《全球華人紀實》、《選擇的震蕩》、《點亮一盞燈》,電影《六扇門》《國境線》《秘密潛入》等,其中《豐子愷》獲得澳門國際電影節金蓮花大獎,《雨巷》、《西湖秋緒》獲得了亞洲微電影節金海棠獎,中國紀錄片盛典暨深圳影像節十年十佳導演獎。

記者:1997年對您來說也許特別難忘,您拍攝的25集電視劇《中華女兒--香港篇》讓很多當年的內地人瞭解了香港,是什麼機緣讓您拍了這部紀錄片?

錢國華:當時香港剛剛回歸,深港之間文化界的聯繫也多了起來。有一次我參加香港文化界慶祝回歸的國慶活動,在那天的晚會上,新華社香港分社宣傳部的劉方安部長建議說,在香港有很多傑出的女性值得采訪,政界的範徐麗泰、梁愛詩、葉劉淑儀;法律界的譚惠珠;工商界龔如心、伍淑清、鄭明明、臧健和,影視圈的汪明荃、蕭芳芳,導演許鞍華、攝影探險家李樂詩、奧運冠軍李麗珊等等,這些活躍在香港各界的優秀女性,為香港的回歸和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當時深港之間的交流不像現在,香港對多數大陸人來說陌生而神秘。我當時就覺得這個題材不錯,可以讓內地人更多的瞭解香港和香港人。

錢國華導演訪葉劉淑儀

回深圳後我馬上做了策劃方案,并和電視台領導說了這件事,又把報告遞到宣傳部,很快就批准了。接著我和台長一起又拜訪了香港新華社時任副社長的張浚生老師和劉方安部長,談了策劃內容,他們非常支持我來主導這部片子。之後我們又去立法會拜訪了範徐麗泰,範太很熱情也很讚同。定下來之後,這部紀錄片從製片到導演的整個運作,由我籌備開拍。在這里也要感謝一開始決定投資的企業家朋友們,當時大家只是覺得這是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以後在國內這麼轟動。

錢國華導演訪範徐麗泰

記者:當年您采訪的這些香港傑出女性,她們對於內地的感覺是什麼樣的?

錢國華:那個年代兩地差距是很大的,我應該是最早一批與香港這些傑出人士真正面對面交流的內地影視人。我去他們家里、去他們工作的場地,在一起開會、吃飯、參加各種社會活動。那時的香港人對內地是比較陌生的,香港回歸之前,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的交流都很少,民生社會幾乎是兩個世界。但是我們采訪中的溝通還是很順暢的,這些傑出女性,有些是在香港出生,也有一些人是內地出生後移民到香港,像汪明荃、林貝律嘉就是上海出生,她們對普通話也都聽得懂。香港人很好學,很樂意學普通話。拍這部片子還有很多故事,我為此還專門寫了一本書《走近香港名女人》,還是範徐麗泰為我作的序。

錢國華著《走近香港名女人》

記者:您拍完這個紀錄片後,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

錢國華香港人很專業很敬業也很積極上進。拍攝過程中我常常被她們所感動。我不僅感動於這些傑出香港女性的故事,更為她們感到自豪。我覺得用紀錄片這種方式來呈現是非常好的一種方法。我是這麼理解紀錄片的,通過記錄人物和那個時代,以一種寫實的鏡頭,反映華人的素質和生活,這也是一種文化的輸出,是在詮釋一個國家的形象,一個民族的精神。對於有著深厚文化傳統的中國來說,在全球競爭中,要多一些人去做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播,讓中國瞭解世界的同時,也讓世界瞭解中國。現在我們經常說講好中國故事,我覺得作為傳媒人,也是一種責任。

錢國華導演訪汪明荃

記者:今年是香港回歸26周年,作為一直關注香港與深圳的導演,您覺得深圳和香港這二十多年來最大的變化是什麼?給您最深的感觸是什麼?

錢國華這26年來要說變化,有三個方面:第一,深圳的變化。第二,香港的變化。第三,深圳跟香港之間關係的變化。深圳的變化在於它高速發展,26年前深圳GDP總產值才兩三千億,現在已經是3萬多億了,至少增加了十倍。深圳戶籍人口從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百多萬到現在五百多萬、居住人口超過兩千萬,人口增加也很大。深圳取消關內關外,開始同步發展,經濟增長速度也很快,非常的繁榮。深圳最早開始發展四大支柱產業,高新科技、金融、文化、物流大發展,如今又有了新的產業:新能源、生命科學、智能科技、新材料等,無論支柱產業還是新科技產業,深圳一直走在全國前列。在我看來,深圳的發展不僅是全中國的佼佼者,速度之快令全世界矚目——從一個邊睡小鎮成為了真正的國際化都市,深圳也代表著中國城市發展。說到深圳人,他們的風貌也發生了變化,深圳人更加自信,深圳的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錢國華導演訪薛家燕

深圳是全國人民的深圳,外地人來了,深圳人以包容的態度會把他們當做新深圳人。所以深圳逐漸形成自己的特區文化、都市文化,大家對深圳充滿信心,以後一定會成為國際上最發達、最優秀的城市。目前我們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深圳作為這兩個倡議中最重要的對外窗口,今後的作用絕對超乎我們的想象。

香港作為一個國際發達城市,曾經被割讓,1997年又回歸中國,“一國兩制”的實施在這二十多年來看,雖然也有波折,但仍是非常成功的。上世紀8、90年代初,內地人到香港,覺得到了另一個世界,無論是文化、生活習慣、語言、政治體制、社會體制、法律,很多都不一樣。一國兩制貫徹到今天,香港和內地之間慢慢在融合,能够克服這麼多的障礙,相當不容易。香港經濟儘管沒有像深圳一樣的快速發展,但是也在不斷發展著,香港放在全世界範圍內一直走在前列,自由港地位、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很鞏固。作為國際化都市,香港在國際上的地位很難撼動。

香港人經歷了過去屬英殖民地,很多人從小就在那種制度下長大,要適應一國兩制,適應內地的文化、經濟、政治,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總的來說還是順利,儘管中間有很多曲折,但是都很正常,香港人最可貴的一點,好學勤奮積極上進,他們的情感很樸素,他們對中華文化也非常熱愛。這是我對香港的看法。

深港之間關係的變化因經濟發展而變遷,幾十年前的香港絕對是老大哥,深圳特區的成就,很多都借鑒了香港的經驗,像制度、法律、金融、物業,還有技術產業、信息、貿易等等,當年香港給予了深圳很多支持,因此對深圳很大影響。深圳人也很爭氣,利用深圳橋頭堡的位置,在這個改革開放的窗口,吸收了香港包括西方很多先進的經驗和先進的技術、理念,發展到今天,真的值得自豪。深圳的成就大大出乎當年所料。其實深圳就是中國騰飛的一個縮影。

隨著深港聯繫越來越多,很多香港人在深圳買了房子,在深圳創業工作,他們很多親友在深圳,彼此互相包容互相支持互相成就,深港河套地區和香港北部都市區的開發,就是最好的印證。香港與大陸有理不清割不斷的各種關係,香港好就是內地好,就是深圳好;深圳好,也是香港好,大家都是兄弟。以後也許深圳會做得更大,但是我相信深圳永遠不會忘記香港,香港也永遠會跟深圳在一起。

記者:是的,這種血脈相連的關係就像您這部電視劇歌詞:“昨天你牽著我的等待,明天你還是我的依戀。”希望香港的明天越來越好,希望祖國未來越來越好。謝謝您!(完)

【編輯:錢林霞】

視頻

更 多
打卡“九龍城寨” 一比一還原空降香港機場!
首屆香港演藝博覽下周舉行 李家超:將廣邀內地及海外藝術家來港
運動員跨界畫壁畫?路過油麻地記得來打卡
大灣區青年在港掀起“籃球熱”!
黎巴嫩撤僑中方行動迅速,台名嘴:去哪都帶台胞證,能保命!
把博物館文物“帶”回家!中國文創冰箱貼腦洞大開掀熱潮
港股交投暢旺 內地客扎堆開港股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