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简体

頭條

港澳

大灣區

台灣

內地

國際

財經

視頻

圖集

電訊

評論

通說

政府發佈

社團

藝苑

旅遊

美食

【來論】楊流昌:中歐務實合作打造雙贏格局

2025-07-26 22:54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7月24日,備受矚目的第25次中歐峰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來華出席峰會的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指出中歐建交50年來,交流合作成果豐碩,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重要經驗和啟示,就是相互尊重、開放合作、互利共贏。習主席還就中歐關係未來發展提出3點主張:堅持相互尊重,鞏固夥伴關係定位;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摩擦;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秩序。本次中歐領導人會晤,適逢雙方建交50周年的歷史性節點,北京會談釋放出聚焦合作、共尋出路的明確信號。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中歐關係穩健發展,不僅關乎兩大經濟體前景,更對區域穩定、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義。筆者觀察,本次峰會成果豐碩又直面分歧,釋放的信號,至少在以下幾方面值得關注。

圖源:新華社

一是合作動能方面,雙方建立的經濟紐帶與戰略共識在互為支撐。

中歐經貿合作已結成深厚網路。一是產業深度交融。從德國圖林根州的寧德時代電池工廠為歐洲電車提供“心臟”,到上海化工區的羅姆集團為中國新能源汽車製造核心材料,產業融合已成常態。德企高管坦言“中國的市場規模與創新動能無法忽視”。二是貿易規模飛躍。50年間雙邊貿易增長逾300倍,如今單日貿易額已超越建交當年全年總量。32個歐洲國家公民來華免簽政策落地,中歐班列累計開行11萬列,“法國農場到中國餐桌”機制暢通民生往來。愈加緊密的區域聯通和民生利益,深受廣大民眾歡迎。三是新興領域拓新局。除汽車、航空傳統合作外,人工智慧、綠色科技、銀髮經濟成為新增長點。空客天津第二總裝線、克羅埃西亞金槍魚對華准入等案例證明,深化合作仍是企業理性選擇。德國聯邦議院前副議長漢斯-彼得·弗裡德里希點出關鍵:“規避中國市場的風險遠大於投資風險。”

二是分歧管控方面,雙方在對話中尋求互惠平衡

此次峰會談及敏感議題時更顯理性務實。一是貿易摩擦需動態解決。中方明確“反對脫鉤斷鏈”,呼籲歐方放寬高技術產品出口限制。針對所謂“產能過剩”爭議,中方以全球2700萬輛新能源汽車需求缺口為依據,強調其新能源產能屬“填補綠色缺口”。二是規則分歧應求同存異。雙方同意建立“升級版出口管制對話機制”,通過制度化管道管控風險。中方重申補貼政策符合世貿規則,敦促歐方避免“雙重標準”。三是地緣爭議要劃清界限。中方重申烏克蘭問題不應干擾中歐關係,反對借涉俄因素制裁中企。雙方承諾通過對話妥處分歧。

三是強調全球擔當,是應對變局的穩定支柱

面對保護主義抬頭、多邊體系承壓,中歐被賦予關鍵角色。一是氣候合作率先垂範。共同發佈《應對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將綠色夥伴關係納入合作核心。聯合國前副秘書長索爾海姆指出:“中歐必須在環保、減貧領域扛起全球責任。”二是文明對話消弭對立。從法國人工智慧峰會到中歐人文交流機制,雙方在數字治理、文明互鑒領域持續探索。希臘前總統帕夫洛普洛斯評價:“中國推動的文明對話為世界提供了範例。”三是捍衛多極秩序。英國學者馬丁·雅克強調,當單邊主義撕裂國際社會時,“歐洲理應走近中國”,共同維護以規則為基礎的全球體系。

四是港台視角下的啟示

筆者認為,對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港台而言,中歐關係走向光明深具現實意義。一是產業鏈安全有了錨點。中歐反對“脫鉤斷鏈”、維護供應鏈暢通的共識,為跨境企業提供確定性。在歐台企與陸企可望共用產業合作紅利。二是為技術合作帶來新機遇。綠色科技、數字經濟的合作擴容,為港台科研機構與企業創造參與空間。例如中歐人工智慧規則對話,可能影響未來技術標準制定。三是多邊主義成為避風港。當貿易保護主義威脅出口導向型經濟時,中歐維護多邊貿易體系的立場至關重要。

五是展望前行之路,有待以行動兌現共識。

50年歷程證明,中歐關係韌性在於“和而不同”的智慧。本次峰會所達成的70余項對話機制與務實成果,為未來奠定重要基礎。正如歐方人士所言:“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十字路口,歐中更應著眼長遠、聚焦合作。”合作是中歐關係唯一可持續路徑,當個別國家築起高牆之時,中歐選擇搭建橋樑,聚焦經濟互惠與全球治理,這不僅關乎兩個文明體的未來,更將為變亂交織的世界注入稀缺的穩定性,我們期盼著中歐關係開闢更加美好的前景。

(本文作者為中評社評論員楊流昌)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劉春】

相關新聞

【來論】錢言:英加澳等多國突然承認巴勒斯坦國意深何
09-23
【來論】屠海鳴:一官來此守土盡責 公務人員以肩載道
09-23
【來論】高松傑:2025年施政報告強化施政新風 展
09-22
【來論】沈家燊:香港一定要在人工智能給世界帶來的這
09-20
首頁
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