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香港特首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全文

分享到:
2024-10-24 19:25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10月24日電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10月23日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專訪。中通社張紅社長率隊進行了此次專訪,與特首交流本年度施政報告的豐富內涵。以下為問答全文實錄。

中通社張紅社長(左三)率隊專訪香港特首李家超


中通社:特首您好,非常感謝您在施政報告發布後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的專訪。這份施政報告“改革”二字貫穿全篇,出現了超過40次,您剛上任就提出變革與革新,從2022年您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以來到今年,您是否有關於改革的心路歷程和思考可以分享?

特首:首先多謝香港中通社、香港新聞網,給我機會闡述施政報告。今次施政報告重點講改革,除了主題“齊改革同發展 惠民生建未來”之外,我在第一章開宗明義就講,我要改革求變、由治及興。其實,我在競選時已經提出改革,當時用的詞語是革新,但我也講明,我會再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文化,在改革部分,所以會設定績效指標,亦都會以結果為目標,成為我們的文化建設。

改革,當然是重要,但我覺得思考改革的時候,成功改革更重要。

就是做任何改革時,一定要想如何改革成功,否則會變成空話;有幾個觀念我覺得是重要的,第一,配合的觀念、第二個是階段的觀念。

為什麼這兩個重要呢?第一,改革要成功,一定要好多東西配合,包括對這個改革理念的認同,第二,去建立同意改革的群眾,第三,適度利用力度,改革用什麼力度,也很重要,而最重要的就是,你要配合時勢,我講的兩個觀念,一個是配合關係、一個是階段關係,這兩個觀念是相輔相成的。

改革往往要改變行為,改變習慣,會由一個舒適圈走出來,亦是利益的重新分配,所以會有抗拒的力量。所以要有認同感,有人認同你的改革,否則就很容易改革失敗,失敗包括:口頭同意改革,行動不配合改革;更壞的是,用不明顯的對抗方式破壞改革,因為利益受損,或者不想改行為。

第二個要配合的就是,我們所有的系統、所有的人、所有制度都要配合。系統建設中很容易有矛盾,譬如銀行,銀行當然希望借貸多一些,但有另外一個風險部門,你不可以將風險放在借貸,讓壞賬率高。兩個部門其實都有對立性,要確保做一件事的時候,不去冒一些不必要或太大的風險,所以系統要配合。

第三是時間上要配合,那麼階段觀念很重要,因為要建立理念、要建立群眾,要建立不同系統上的配合,不能一蹴而就,要時間,特別改革是一個大改革,所以要配合。

為什麼我上任第一年,只談革新呢?改革在好多人的理念中是推倒重來,或者從零變有,那就會混淆了改革的目的,改革的目的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是為著提升治理,如果達不到,就很容易失敗,因為改革要改變很多人的行為,如果失敗的話,以後就難再繼續。

這就帶到第三個,一定要與時勢配合。為什麼在今次施政報告中,這樣強調改革呢?我非常感謝三中全會,已經提出深化改革,我們就乘住這個東風,在香港推行改革。

我曾經在問責部門推行改革,接著做司長,再到做行政長官。有些人經常講,我不是一個安然接受環境的人,我會因為環境不好,而去改變它。我40多年的公務生涯中,大大小小的改革我都做過。但階段觀念很重要,配合觀念很重要,所以第一年上任,我會覺得那個階段是改革的初階,認同不會那麼容易建立,群眾不會那麼容易上你的“改革號”。

那個時候力度不能太大,內部系統亦要逐步改革,因此我用革新,現在我覺得可以開宗明義來講改革了。因為多方面配合了,第二階段成熟了,亦感謝三中全會,已經很清晰地講,整個國家都要深化改革,乘住這個東風,今次提出改革,認同、配合都存在,基礎亦在,所以力度就可以用大些。

施政報告提及改革有40幾次,真真正正落實一些措施,提升、強化,都是改革的一部分,因為我講得很清楚,改革不單是推倒重來,不單是顛覆,很多是優化、強化、持續深化,希望我會帶動整個社會改革。

但我很高興,因為我覺得,整體反應都認同要改革,因為都看到改革的好處。也有很多真正的行業運作者,已經自我改革了。

例如最近我都聽到旅遊業,他們已經設定一些很特別的路線,跟以前不同。以前香港太成功,等於“皇帝女不憂嫁”,現在時勢不同了,我們周邊不同地方或者城市不斷進步,以前成功的經驗或者做法,現在可能相對要更強化或者改變,看到各行各業都開始自我改革,我覺得,階段性成熟了,力度可以大些,希望大家可以繼續保持住這個方向,長遠看到香港的進步。

改革的動力就是相信做任何事情都是為了整體利益,不要太想個人的得失,作為特區最高首長一定要抱著無私的心,當你知道你所希望的整體利益,淩駕在所有利益上,你就有信心和底氣。很多事情是難的,也要經常提醒自己,吾日三省吾身,除了要改善改進某個領域,也要鼓勵士氣,特別是我的同事,很多時候社會的聲音往往只會提改善的聲音,讚美的聲音是少的,整個世界都是這樣,媒體、公眾、議會,當然是希望改善,但是做得好的地方,很多時候就默默接受了,心里面應該是能感受到的。

例如三隧分流,很多開車的朋友現在說真是太好了,現在我可以挑時間,也真的快了很多。這些就要提醒同事,你們真的創造了很正面的社會價值,要鼓勵自己,一些批評、一些希望更進步的意見,我們會聽,努力之餘,也不要忘記我們的確創造了很多正面社會價值。

中通社:施政報告將發展新質生產力單獨成篇,提出設立100億元“創科產業引導基金”。科創發展作為香港增長點一向備受關注,政府的資金支持給業界一種什麼的信息呢?除了創科,在您看來,新質生產力還有什麼豐富內涵?

特首:新質生產力的確是很有內涵和思想的,科技創新,佔了很大主要元素,但其實還有很多創新,包括思想創新、系統創新。質,要高質量,還要看效果和效益。另外,高質量里面往往有數字化、綠色化元素。新質生產力,往往產業是最大的載體,所以新質生產力,要用產業做載體,用產業去體會成果。

新質生產力需要的土壤和空氣也是要提供的,即是人才、資源共融、配套。新質生產力里面其中一個強調,很多是未來科技、未來產業,所需要的投入,如果只是單一產業,個體做是很難的,所以要有共融概念,除了科技創新,還有系統創新、思想創新。人的方面,團隊第一要有理念,第二要有配合,第三要有訓練。團隊創新,就是整個團隊都有共同理念,我肯接受創新做法,不抗拒,而且我會接受因此有些工種會被取代。

質,除了最後出來的質量是不是好,還要看生產過程中的效果、效益,簡單來說,比如生產力促進局有很多成功個案,所用的廠房面積是以前的四分之一,但生產力是以前的三倍,乘數效應,相對的質量就很大。

剛剛說到產業,新質生產力必須要有產業載體,亦由產業推動,因為最後生產力主體是產業,產業怎麼真真正正帶動社會利益。用科技舉一個例子,科技創新佔了新質生產力很大元素,但科技由上中下游組成,上份施政報告已說我們要建立創科生態圈,我們的上游做得很好,科研很厲害,我們有五個百強大學,科研70%被評為卓越,但由於學術性,做不到貢獻,我們的中游、下游連結不好,所以一定要建立中游。所以我們提出產學研一家,讓科研變成可以生產到市場應用,令日常生活獲益,生產、學校、研發人才要貫通,要確保研發的東西可以轉為真正生產出來給產業去生產,我們有一百億的產學研計劃。

再配合中轉,即產品生產之間有很多演化,中轉時有很多修改、優化,中轉也有資助計劃。我們有中轉資助,有創科基金,基本上,針對上游、中游,有很多基金上支持。配套支持也重要,例如建立微電子研發中心,另外有超算中心,是很大的投資,企業是不可能搞的。

另外,針對不同企業,階段性資助,有一個叫做創科基金,針對初創企業,例如有無人機,不算很成熟的產業,還有新能源、新物料,初創產業可能研發這些,有成功有不成功。

未來工業,就是我們評估後投入的方向,例如健康科技,細胞治療、基因治療是未來工業,還有策略性新興企業,這可以不是階段性的幫助,有很大的未來空間。所以無論是初創或者成熟,只要我們認為是策略性、新興行業或領域,甚至是未來產業,都會幫你。所以是看性質而幫,不是階段性幫助,整個理念是針對整個生態圈,土壤和空氣,人才、研發、目標。

這個實驗室和那個實驗室,可能做同樣的事,為何我成功呢,我人才夠,人才厲害。我們為什麼做搶人才、搶企業呢,都是配合的,因為很多是科技公司,如果我搶人才是搶一個人,搶企業呢,整個團隊可能三十人、五十人、一百人,如果我搶到一個企業,就成功引入一百個人才。

新質生產力,配合科技創新,的確是空間無限,亦是要一直追的。只是科研投入,科創現在佔整體經濟生產總值1.07%,而成功的國家和地區,通常起碼5%。

我們現在也說投資,剛剛推出的產業引導基金,希望我們投入一塊錢,就有市場的四塊錢作投入,那就有五倍了,內地很成功。要用勇氣做,成功率未必高,但回報率很高,所以只要量夠,最終效益會比投入大。若政府現時投入的開支已能保持這個約1%的生產總值佔比,我們就希望政府投入一塊錢,會有市場的四塊錢投入。

為什麼我有信心?我剛剛說過,整個香港都認同改革,改革裡面經濟發展最重要,經濟最大的推動就是科技創新,所以這個共識是成熟的,階段性、群眾性、理念性,相輔相成,加上三中全會推動創科發展,我對這方面可能帶來的乘數效應很有信心,所以希望盡快將我們1.07%的佔比提升。

中通社:您在2022年上任後提出搶人才、搶企業政策,成果有目共睹。在搶人才的數量上,您在施政報告提出未來五年各行業人力短缺估算約18萬人,這會是接下來的指標嗎?如何留住已經抵港的人才?特別是國際人才?

特首:我覺得“八大中心”真真正正是我們香港的優勢,它們是互相配合、相輔相成的,所以根據八大中心計算了18萬(人才缺口)出來。比如這一次的施政報告,我們講到了要鞏固提升金融、航運、貿易、科技創新中心,這四個是很明顯的,其他也要配合。例如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沒有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很難有創科,創造出來之後成果被別人拿去了。另外肯定要讓大家覺得香港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地方,所以(這就是)為什麼要將它建立成為一個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八大中心”如果真的做好了,我有信心香港風光無限。但是做好需要人才,我剛才說的18萬是個基本盤,那怎樣確定我要18萬還是要多於18萬?我在2022年定下來,每年希望能搶35000人,為什麼那麼計?35000×5,大約17萬,但是我們預計有20萬人來。(當時)有很多原因,包括疫情,包括他們(有些港人)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計算有20萬的缺口, 35000是這麼定的。

但是我們現在是高度競爭的社會,我們要保持香港的高度競爭力,政策是對的,因為剛剛發佈的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在競爭力方面上升了兩位,由第七位到第五位。繼續努力要怎麼辦?高度競爭,就是說你去搶,人家也要搶。

我之前形容過,就像打乒乓球。我們是要世界冠軍和我雙打?還是世界冠軍站在對面跟我打?所以要確保香港的整體經濟得以提升,一定要繼續搶人才。

為什麼要留人才呢?宏觀的角度是越多越好,為什麼呢?我不需要擔心他們來了之後要拿我的福利,因為他們是人才,他們的收入很高。另外他們的自我適應能力也很高,會自我解決問題。和一些弱勢社群不同,社會要照顧他們,包括要幫助他們處理福利房屋等。事實上我們看到50%的(人才)收入中位數是5萬,有一些是到10萬一個月,大概有四分之一,還有一些是超高的。

我們計算過了,高才通帶來每年的收益是經濟總量的1.2%,這是很大的。怎麼留住這些人才?我沒有可能辛辛苦苦搶人才之後你還要走,我們希望你永遠留下,落地生根,所以在配對方面要幫助他們,包括幫他們找工作、找學校或者需要的醫療,這些人才辦公室都在做。我們要主動積極,有一些個案需要我們做多一點的,就去幫他。事實上真的有很多個案,我們幫助他們解決了子女教育方面的需要,醫療方面也幫助了他們。

我們也有越來越多的有心人,例如有一個僱主聯會,所有的僱主都在裡面,很多行業如果要找工作,聯會可以幫忙。比如要找金融的崗位,就有金融僱主代表,找教育的崗位,就有教育的僱主代表。我很感謝這個聯會願意和我們對接,這種幫助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我們努力做。很感謝有心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人坐上了 “改革號”,凝聚了共識,凝聚了理念,凝聚了群眾。

另一方面,如果在就業方面真的是很前端的,香港確實沒有辦法覆蓋,那是否可以創業帶領這個行業發展?當然在創業方面我們也會幫助他,例如貿發局在這一方面有經驗、有網絡。我們幫助他們落地生根,我們也開心,比如非香港永久性居民(購房)要給的稅是多一點的,我們也改了,也是幫助他們落地生根。他們的個人需要比如資金怎麼調過來,我們也和內地積極在談這方面的配套。

香港有幾大優勢,我覺得是其他地方沒有的,就是我們既有國家優勢,也有國際優勢。我們是一個極度國際化的城市。五所百強大學國際化水平特別高。我們講的國際化不是學生的國際化,是教師的國際化,教授的國際化。剛才你也提及了吸引來的人才似乎內地更多,這個很正常,但是也不是說我們沒有國際人才,因為拿著國際護照最新的數字應該是接近5萬了。以持有護照種類來算的話,我們是有這方面的人才的。

不過,人才應該是不看國籍的。人才就是人才,無論他在哪裡,包括“一帶一路”國家、美西方、香港、甚至太平洋區,都有很優質的教育,只要他是人才就和國籍沒有關係。香港就是一個這麼共融的社會,所以我們只看真正的才華和能力。

大家知道現在地緣政治複雜,有很多人都想找較為安全穩定的地方居住發展,香港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如果你看罪案率,香港是很低的,我和外國的領事交流,他們都讚美香港是一個安全穩定的城市,不用擔心自己的子女夜晚外出會被人襲擊,平時被歧視等等。在香港,種族沒有排斥,這也是吸引人才很重要的優勢。

中通社:這兩年香港文化盛事很多,特首和團隊做了很多推動文化事業的工作。剛剛結束的演藝博覽,政府投入了幾千萬的資金。香港這些熱鬧的文化活動很多,這樣的工作成效,可不可以觸摸到香港人的心靈,例如可以影響到青少年對自己文化的認同?

特首:長遠(來看)是可以的,但是現在還在努力的征程上。曾經香港被形容為“文化沙漠”,我覺得我們已經不是“沙漠”了,但是不是一個“綠洲”呢,我們要努力。“文化沙漠”到“綠洲”的過程,其實是需要一段時間的,但是我們的進度,比想象中要快,因為有很多熱心的人。政府做了什麼呢,有硬件和軟件兩方面。

推動文化,首先要有硬件。硬件,我們有一些做得不錯的,但是(距離成功)還是很遙遠。我們有一些文化展館入了百大(榜單)。例如故宮文化博物館在全世界最受歡迎程度中排名51、M+現代藝術博物館受歡迎程度的排名是第15位。2022年我上任的時候,提出了有關文化藝術設施的藍圖,增加文化藝術展館,我們希望會越來越多,因為北部都會區可能給我們更多的空間。

硬件方面做好了,軟件方面也要配合,軟件方面要通過活動,除了博覽會,還有會議、展覽、交流,通過這些活動(來推動文化)。但是做任何事一定要有資金,所以上任時我成立了文化藝術盛事基金,推動盛事發展。但也不止是盛事基金,我們還有藝術科技基金,現在一些很地區性的演唱會,舞台的背景變化和以前不同了,這些都是舞台科技。此外,我們扶持了一些中小型的藝團,都有資助,它們是很重要的。這些都是軟實力的建立。

另外就是內涵,很明顯香港有一個可以發揚光大的中華文化。我們的詩詞歌賦,內涵豐富;我們的文學著作,內涵豐富。詩詞歌賦有五千年歷史,包括古代和當代,以及新晉的。我覺得這些文化的展示舞台風光無限,但是要有心人去推動,這個是要氛圍的,也需要一步一步提升。

另一個內涵,就是戲曲。中國五大戲曲博大精深,有很大的演變,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符合不同人的口味。特別是外國人看到,覺得很震撼,原來有這麼多資源,有這麼多豐富的文化。另外一個,我們有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除了旅遊,對於提升文化素質也很重要。

真正推動文化,有兩點是很重要的。一個是產業化,另一個是人才化。產業會變成一個動力源。簡單點來講,我做了一個很重要的歌劇,如果將歌劇產業化,就有收益,不但可以因此而推廣,還會變成動力源,再去做更多的創作,市場也會變得越來越大,凝聚的力量就變得更多了。產業化作為一個載體、增長點、動力源來說,是很重要的。所以政府也成立了文創產業發展處,推動產業發展。

另一個是人才培育。不同領域的發展都是靠人的。在管理學中,讓我印象很深刻的就是,當體系建設是100分,執行能力再強,結果也只有80分。但是如果是一個人才,可以繼續延伸,當你對某一樣東西有熱忱,往往你可以從100分做到105分或者110分。如果每個人都不止100分,這樣的乘數效應是天文數字,所以人才很重要。

對於推動文化的發展,人是很重要的。因此我們除了資金、活動、推廣、扶持,更重要的是培育人才。如果我們建立多一點培育人才的力量,載體會更多,“沙漠”到“綠洲”的整體配合度就會更高。

中通社:特首上任兩年多,大家看到特首和團隊一直在做實事,非常忙碌,社會的期望也高。我們依然想知道您如何分配時間陪伴家人照顧自己身體?如有輕鬆一刻,您主要會做些什麼?

特首:很早之前我就說了,做特首是一個使命,使命裡面有兩樣東西要牢記在心。第一就是 “無私”,一定要將香港的整體利益擺在第一位。另外一個不是那麼容易做到的,就是“忘我”。

“忘我”的意思就是我一天想要用24小時去做工作,這是“忘我”的一部分,但實際沒辦法做到的,你也要休息。所以是有限制的,這就是為什麼要牢記,努力做,但是要真真正正做好,達到最高標準是做不到的。包括時間上不能夠忘記所有的事情,包括自己的身體,因為沒有身體你做不到,包括所虧欠的人,包括陪伴家人的時間,對家人的關心。這些一定是你想“忘我”都不行的,一定是要顧及的。

另外就是要顧及他人,例如我曾經被我的同事提醒,我說“我讓你做的那件事情你什麼時候上交?”他說“特首你昨晚才跟我說的”,這就是“忘我”了。但你不能“忘他人”,因為你要想一下,特首是一個使命,香港每一個時期只有一個特首。但是18萬公務人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承擔。所以你不能夠要求所有人都“忘我”。

自己要做到“忘我”也有限制。比如時間不能只是工作,還要顧及身體。比如需要補償家庭關係、家庭時間,所以也不能“忘他”,但是要牢記,盡量做,這很不容易。我有一個最大的動力,就是看到市民臉上的歡笑。無論他的歡笑是來自喜悅,或是來自渴望得到的東西,甚至是心靈上的滿足。這個歡顏我是看得到的,我在落區時看到很多街坊,聽到他們一句鼓勵的話,已經是最大的動力來源。因為鼓勵了,就說明有一些事情是符合他們要求的。這種歡顏是我的最大動力。

事實上我覺得絕大部分做公職的,不止我,還有我的團隊、18萬的公務員,都是抱著服務社會的心,如果你只是追求最大回報,我相信大部分去了商界,特別是一些較為高層的。因為同樣的時間、同樣的資歷,可能商界能給更高的待遇。所以很多都是抱著使命在工作。整體來說,見到750萬的市民都開心,就是我最大的信心和動力了。

(您還繼續練氣功嗎?)我現在練習氣功相對也少了,但是氣功也需要累積的,跟銀行儲蓄一樣,要慢慢存。我練氣功已經超過二十幾年了,氣功就像是一個山上的草原。你天天走,就走出一條路來了,那些草在你走的路徑中,自然不會再長。但當你不走時,那些雜草就會再長回來。這麼多年了,我的路徑也挺新挺闊的;當然時間少了,雜草就會長回來。簡單來說是容易快充,但不代表電池可以長期這樣,還是要保養的。

(能否分享一兩個您平衡工作與家庭的一些細節?)這個其實是很內疚的事,因為自己其實有很多責任沒有做到,包括對家庭的責任,關心家庭每個成員健康的責任。因為(陪伴家人的)時間有限,我工作的時候,怎麼可以讓他們感受到我心裡還有他們,不是(只)想工作?

現在縱然我在禮賓府的書房,其實設備很完善,(但)我都不在書房工作,我移到我太太工作的地方,或者是看電視的地方,陪著她,存在一下,讓她感覺你還在她旁邊,當然這個“旁邊”其實是很內疚的“旁邊”,因為她看她的電視,她看看她的書,她畫自己的畫,我做自己的工作,能不內疚嗎?(完)

【編輯:陳卓儀】

視頻

更 多
馬龍台灣之行掀起熱潮 謝立功:海峽兩岸交流不能斷
李家超率官員赴立法會午宴 這次就餐他們談了些什麼
從天后廟到清真寺只需10分鐘 宗教學教授們在香港感受到哪些震撼?
2500隻“大熊貓”登陸香港!還有超逼真真人版“熊貓” 把古天樂和佘詩曼都吸引來了 
搶先看大熊貓“安安““可可”萌態!12月8日正式與公眾見面
宗教領袖說宗教|宗教為何要“中國化”?
關於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怎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