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法國外長任後首訪華 專家:“去風險”不是“去合作” 香港中通社北京4月2日電 題:法國外長任後首訪華 專家:“去風險”不是“去合作”
香港中通社特約記者 莊恭 應中方邀請,法國外長塞茹爾內於4月1日訪華。此次訪問是塞茹爾內就任法國外長後首次訪華,也是繼2023年4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華、11月時任外長科隆納訪華後,法國高層的再度訪華。 分析人士指出,中法之間每半年左右就進行一次重要外交活動,這一密度在世界範圍內也較為罕見。這說明,中法兩國在積極落實去年雙方首腦會晤的成果,傳遞了對雙邊關係的重視,及在當前一些地區及國際問題上保持密切溝通的意願。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表示,中法間頻繁互動,說明法國在對歐洲事務及全球經濟、政治熱點問題的處理中,非常看重并需要與中國的溝通磋商。同時,在世界秩序失衡、冷戰思維和集團對抗加劇的背景下,法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歐洲的主心骨之一,與中國的磋商合作,意義超越中法雙邊範疇,對中歐關係乃至世界格局都會產生影響。 近月來,歐洲和美國政界有聲音指,需減少對北京的經濟依賴,“去風險”在歐盟對華政策中被頻繁提及。塞茹爾內訪華期間,中方一再強調,中法間的利益契合點多、經濟互補性強,中國對法國來說是機遇不是風險,不合作、不發展才是最大的風險。塞茹爾內也明確表示,法國主張開放合作,反對脫鈎,致力於通過協商妥善處理分歧。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許釗穎認為,法國部分人士提倡“去風險”,并不是拒絕中法相互依存和合作的關係,而是主張合理管控風險。實際上,法國有意願同中國深化合作關係,雙方合作基礎比較扎實,高層反對脫鈎也表明對合作利益大於分歧的認可。 自2019年以來,歐盟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夥伴、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然而,在一些學者看來,歐洲國家越來越趨向從後兩者的視角看待中歐關係。去年起,歐盟對華發起部分限制性措施,包括啟動對中國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等。中方此次特別表明,希望法方重視解決中方正當合理關切,為中國企業提供公正、非歧視的營商環境。 中國社會科學院俄歐亞所副所長田德文指出,在電動汽車等具體領域,中歐間存在一定的結構性問題,但應採取合理正當的手段管控分歧,妥善處理競爭和矛盾,而不是單邊消極防禦。未來想要破局,需要雙方進一步拓展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方式,建立一種新型持續的合作關係,實現雙贏。在這方面,中法合作有望形成示範。 今年是中法建交60周年,也是中法文化旅遊年。中方多次表明,中法合作前景廣闊。中法36家企業於去年簽署製造業、綠色、新能源、創新等領域18項合作協議。中國外長王毅在與塞茹爾內會談後指出,中法要密切溝通協調,深化交流合作,打造更具戰略穩定性和戰略前瞻性的中法關係。 受訪學者表示,中法自建交以來,基本形成了合作共贏、文明互鑒的典範。從外交的原則立場來看,中法兩國都秉持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這使得中法建立長期穩定的外交關係有必要、有可能。近年來,雙方破除障礙,在人文交往等層面展現新氣象,而今利用建交60周年契機,進一步彌合分歧、深化合作,有助於為不確定的世界注入更多穩定性。(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