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內地

“祝融號”又有新發現,我國科學家研究證明火星北部曾存在海洋

分享到:
2023-05-18 15:02 | 稿件來源:香港新聞網

【字號:

香港新聞網5月18日電 “祝融號”又有新發現!

據央視新聞報道,近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肖龍教授領導的國際研究團隊,通過綜合分析“祝融號”火星車搭載的多光譜相機(MSCam)獲取的科學數據,首次在火星表面發現海洋沉積巖的巖石學證據,證明了火星北部曾經存在過海洋。相關研究成果以《烏托邦平原海洋沉積巖的證據:祝融號火星車的觀測》為題發表在綜合性權威期刊《國家科學論評》。

目前的火星寒冷乾燥,缺乏流水與生命痕跡,但數十億年前的火星環境或許大不相同。過去的研究已證明,早期火星曾存在大量液態水,並通過地貌分析和數值模擬提出過古海洋假說,認為古海洋區域形成了個特殊的海洋沉積地質單元,被稱為北方荒原組(VBF),但是缺少原位探測數據的支持。因此,火星北部平原是否存在過海洋一直是爭議的焦點。

2021年,我國天問一號火星任務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成功著陸於火星北部平原東部的烏托邦平原南部邊緣,位於前人所提出的古海岸線附近的北方荒原組,為查證是否存在古海洋沉積提供了機會。

自著陸以來,“祝融號”一直在向南駛向潛在的海岸線區域,並對沿途出露的北方荒原組地層展開觀測。“祝融號”行駛了約1921米(圖1),使用不同的成像和分析系統對露頭和地表巖石進行詳細的就位觀測,其中導航和地形相機已經獲得了106組全景圖像,詳細記錄了“祝融號”行進路線附近許多巖石的表面形態與構造特征。

圖1:“祝融號”行駛路線圖和巡視區地形

肖龍介紹,“我們查看火星車車載相機傳回的照片,發現這些裸露的巖石發育層理構造,顯著不同於火星表面常見的火山巖,也不同於風沙沉積形成的層理構造,這些層理知識指示的雙向水流特點,與地球濱—淺海環境中的低能潮汐流一致。”

基於MSCam獲取的巖石影像,肖龍教授研究團隊詳細分析了“祝融號”火星車巡視區內石塊的表面構造。由於所觀測的巖石都位於祝融巡視區內,研究團隊將其代表的地質單元命名為:祝融段。研究團隊在研究中發現段內的巖石通常保留有局部呈透鏡狀的交錯層理組構,以多種小型交錯層理為主,伴隨少量透鏡狀壓扁層理和小型水道結構的沉積構造(圖2)。

其中,組成交錯層理的層系在兩個相反的方向疊覆傾斜,指示雙向古水流環境。此外,由於層系的厚度和粒度在不同方向上具有較大的差異,表明古水流在兩個方向上存在強度差異。這種雙向水流模式通常由具有周期性流向變化的流體作用所形成,在風成環境及河流環境中並不常見,但在地球的濱—淺海環境中很常見。相比於地球而言,火星只有兩顆小衛星,使得其表面具有低能量的潮汐系統,在這種潮汐環境中只能形成小規模的層理構造。此外,研究中識別的底形和沉積構造具有支持其為流水沉積而不是風成沉積的證據。

圖2:“祝融號”觀測的巖石和沉積層理素描圖,巖石編號Sol50-08

本研究中對祝融段巖石的觀測結果是迄今為止首個支持火星北部平原古海洋存在的直接性原位探測證據。“祝融號”著陸點的位置表明,觀察到的沉積構造可能形成於北部平原古海洋的海退過程中(圖3)。

圖3:西方紀亞尼羅海洋演化模式圖

該研究在北方荒原組中發現的這些沉積構造,為重塑火星的歷史提供了新的啟示。“未來‘祝融號’對該區域的深入探測和採樣返回,將加深我們對火星宜居性和生命痕跡保存的認識”,肖龍說。

本研究工作的聯合攻關團隊來自國內外高校的13位合著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和黃俊教授為論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肖龍教授和蒂姆·科斯基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本研究得到了中國國家航天局(CNSA)月球探測與航天工程中心領導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計劃的支持,科學數據由中國月球與深空探測工程地面應用系統制作,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提供。該研究成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民用航空航天技術預研項目、科技部專項基金和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巖石圈項目等的聯合支持。

【編輯:丘志彬】

視頻

更 多
三十五載時光之旅:與戴安娜王妃再度邂逅香港
【通講壇】美為何要否決巴勒斯坦“入聯”?背後或受這一集團施壓
這份戰略合作協議在香港簽署!
美國青年到中國武當山學武14載 是什麼讓他如此著迷?
調查出爐!美方以國安藉口向中國潑髒水 中國拿出證據反駁
【通講壇】紛紛入駐卻不忘圍剿 歐美為何對TikTok“既打又愛”?
湘菜也可以不辣?湘菜名廚眼中香港的湘菜正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