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評論 ->來論

【來論】屠海鳴:打通壁壘 廣東醫護到港交流新啟示

分享到:
2023-04-24 16:13 | 稿件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字號:

上周83名廣東省醫護人員來港交流,醫管局舉行了“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歡迎儀式。根據醫管局公布的資料,是次交流計劃涵蓋醫生、專科護士、放射技師,還有3名中醫師,引發了本港居民和廣東民眾的關注。

在這些醫護人員中,10名醫生會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醫院聯網交流,他們已獲香港醫務委員會批准有限度執業註冊,將會在3個聯網的醫院參與臨床工作;70名護士則會到7個聯網的不同醫院交流,互相學習不同的護理專業知識及臨床工作;3名中醫專家亦會在不同醫院參與中西醫協作的臨床培訓工作。

據悉,這次交流計劃是香港和內地專業交流的開端,未來會陸續有更多內地醫護人員來港交流。

(83名廣東省醫護人員來港交流 香港中通社資料圖)

“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在疫情後啟動,這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而醫護交流原本就是十分必要,各個地方治療和診斷手法不同,但都有自身優勢,相互學習有利於共同提高。

香港的人均壽命為全球第一,香港男性平均壽命達81.3歲,女性壽命更長,達87.3歲,高出全球人均壽命10歲,這從一個側面印證了香港的醫療水平全球一流。香港醫衞水平底子好,香港又是一個國際化大都市,對外交流十分方便,可以隨時學習掌握到醫療前沿技術,可以購買到全球最先進的醫療設備;同時,香港還有一套比較成熟先進的醫療管理系統,這些都值得內地學習借鑑。

塑健康灣區 體制機制須大突破

內地也有獨特的優勢。首先,內地人口眾多,內地醫生接觸的病種、手術比香港更多,見多識廣,診療經驗更為豐富;其次,內地的“智慧醫院”比香港快,借助互聯網科技,內地在網上診療服務、病房內監察病人、配藥等方面都十分便捷,且微創手術發展亦很快,減少了病人的痛苦、縮短了術後恢復期;再者,中醫在內地比較普及,中醫與西醫優勢疊加,內地在中西醫結合方面探索成果豐碩,在新冠疫情防控中,中西醫結合就發揮了很好的作用。這些都值得香港學習借鑑。

粵港兩地醫護交流,可產生“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今後還可以逐步實行“雙向交流”,讓香港的醫護人員,尤其是醫科學生,能夠獲得6至12個星期的內地交流機會。“醫院對醫院”的交流,讓醫護人員直接參與臨床治療,遠遠比單純的學術交流效果好。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塑造健康灣區”,其中提到“加強醫療衞生人才聯合培養和交流,開展傳染病聯合會診,鼓勵港澳醫務人員到珠三角9市開展學術交流和私人執業醫務人員短期執業。”此外,還提到“密切醫療衞生合作”、“深化中醫藥領域合作”、“研究開展非急重病人跨境陸路轉運服務”、“加強食品食用農產品安全合作”等內容。

從《綱要》涉及的這些事項來看,現在進行的醫護人員交流僅僅是開始,還有很多更重要、更複雜的課題需要研究、推動。例如,《綱要》在闡述“密切醫療衞生合作”時指,“支持港澳醫療衞生服務提供主體在珠三角9市按規定以獨資、合資或合作等方式設置醫療機構,發展區域醫療聯合體和區域性醫療中心。”要把這些規劃變成現實,還需要在體制機制上實現重大突破,包括雙方的醫師資格認證、藥品及醫療器械的註冊認證等。

最近,光明國際中醫藥港與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等13家醫療機構、及香港和順堂等53家中醫診所,成立了粵港醫療機構中醫藥聯盟。該聯盟計劃將未來啟用的香港首家中醫院,納入作為聯盟成員單位,推動製劑調配跨境流通及認證認可,這些做法都是積極探索,值得點讚。

醫護涉及到人的生命健康,採取謹慎態度是對的,但大灣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要把這個家園變成一個宜居之地,必須打通壁壘;而在粵港人已達50萬,未來隨着香港康養產業向廣東轉移,這個數字還會逐年擴大,讓他們享受到與香港同樣的醫護資源,也是一個不容迴避的課題。

基層治理 亦可互派人員交流

粵港醫護界的交流合作,令人想到更多領域的交流合作,例如基層治理方面,香港能不能學習內地的經驗呢?

香港的社會組織發達,覆蓋了社會各階層,各階層可以十分方便地表達訴求,但也有不如人意的地方,例如有的社會組織對基本民生問題興趣不大,對“政治運動”情有獨鍾,動輒將民生問題演化為“政治對立”,香港社會共識很難形成。這些現象在“修例風波”中暴露無遺,在過去3年疫情期間也有類似情況,涉及疫情防控的一些政策,經常被有些人解讀出“政治意味”,並進行放大傳播,加劇了社會情緒對立。

在內地,無論是過去千百年間的“鄉紳治理”模式,還是現在的社區治理模式,都蘊含着“協商民主”的基因,“有事好商量,大家的事情大家商量着辦”;現代社會的法治精神,加上傳統社會的“協商民主”,令基層治理和諧有序。

本港的區議會任期即將在年底完結,改革區議會是大勢所趨。下一步,區議會如何在基層治理中發揮良性作用?18區的關愛隊如何與基層市民更好互動?如何讓其他社會組織為基層治理注入正能量?這些問題都需要探索改進。

有人認為,內地的制度優勢是學不來的,這樣的觀點頗為偏頗。基層治理的原理是相通的,如果粵港兩地能夠在基層治理方面深度交流,互派人員參與具體工作,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巨大收穫。

學會“平視內地” 互動宜常態化

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互鑑,可以做的事情很多,但推動起來並不容易,關鍵是港人要學會“平視內地”。

由於香港比內地許多地方發達,一些人內心的優越感已經定型,改革開放40多年來,內地學習香港的人潮一波接着一波,一些人早已習慣了“被學習”;加上香港經歷英國150多年的統治,某些人的內心已根植了“英國式的傲慢”,要讓他們學會“平視內地”是很不容易的。

但我們不能忽視內地迅猛發展的事實,內地在許多領域早已走到了香港的前面,例如互聯網科技帶來支付方式的巨變,使民眾的日常生活變得非常便捷,香港不如內地;再例如珠三角、長三角地區實力雄厚的高端製造業,香港在工業化最鼎盛時期,也無法與之同日而語,內地有很多值得香港學習的地方。

前幾天,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港考察時指出,“香港是一個大家庭,應該形成包容共濟、求同存異、理性溝通的濃厚氛圍,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眾人商量……大家要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把香港打造成宜居、宜業、宜學、宜遊、宜養的世界魅力之都。”

香港要打造這樣一個美好家園,所有香港居民都應有包容之心,以謙卑的心態學習一切人類文明成果,包括學習內地的先進經驗。香港與內地的交流互動應該常態化,向更多更廣更深的領域邁進。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暨南大學“一國兩制”與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長、客座教授屠海鳴)

(本文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媒體立場)


【編輯:刘春】

視頻

更 多
湘菜也可以不辣?湘菜名廚眼中香港的湘菜正宗嗎?
香港記者洛陽體驗“穿越”!為何遊客來這裡都愛穿漢服?
國泰“飛躍理想計劃”復辦 香港學生赴珠海參觀國產飛機
夏寶龍:讓那些見不得香港好的人去哀鳴吧
第42屆金像獎|洪金寶奪終身成就獎 但透露最想拿的是另一個獎項
精華片段|第4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紅毯星光熠熠
潑水節!泰繽紛!走進香港“小曼谷”體驗泰國春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