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頭條

自由行20年 香港旅遊業尋轉型路

分享到:
2023-01-28 18:46 | 稿件來源:香港中通社

【字號:

  香港中通社1月28日電 題:自由行20年 香港旅遊業尋轉型路

  香港中通社記者 徐嘉儀

  新冠疫情這三年,不僅重創全球經濟,也重塑了大眾的消費習慣。2023年香港迎來與內地恢復通關,恰好內地開放旅客赴港自由行也過了20年。沒有遊客的這三年,對於香港來說,是一個思考的機會,香港究竟要如何發展兼顧經濟與品位的旅遊業。

香港中通社圖片

  1月8日,香港旅遊業盼望已久的免隔離通關終於實現,香港與內地可以自由往來了。在逐步有序安排下,旅遊團也有望在2月來港。

  業界如此盼望通關、如此盼望遊客,背後有其歷史淵源。2003年,香港也曾經歷一場非典(SARS)疫情,經濟衰退,失業率一度飆升至7.9%。這個數據即便是新冠疫情三年也沒有到達過。

  有見及此,中央送給香港一份“大禮”,自由行政策在當年7月實施。十年間,從內地來港的旅客逐年攀升,人次從2002年的638萬大幅增至2012年的3491萬,佔每年旅客總數的75%,挽救香港經濟。

  翻查政府數據,內地旅客龐大的消費在2012年為香港帶來261億港元的增值,相等於當年本地生產總值的1.3%,並創造超過11萬個旅遊業職位。

  新冠疫情持續三年,影響力遠超非典。“餓”了三年的酒店、零售業已摩拳擦掌準備迎接內地客南下。

  然而,初期入境人流未如預期。業界期盼的丁財兩旺沒那麼早實現,香港旅遊購物熱點尖沙咀的內地客也未如最高峰時那般人潮擁擠。

  有分析指出原因有二:一是疫情下市道低迷,一向重儲蓄的亞洲人在危機下只會更謹慎,內地客即便來港,大概率偏向採購必需品,對奢侈品的消費力未必能如疫情前那般強。

  另一方面,“困”了三年,難得可以外出旅遊,大多人不希望只是走馬看花地“買買買”。2003年後內地客的購買力世界聞名,而目前中國內地經濟增長和市民的物質需求都走向了質變時期。高端遊客除了購物,更希望來一場品味旅行。

  內地旅遊平台最新報告顯示,自前年起,能夠體驗當地人文風情、開拓眼界的深度遊成為旅行新趨勢;博物館、咖啡館、小眾展覽等成為搜索熱詞。

  雞蛋不應只放在一個籃子裡。香港過往一直被譽為“購物天堂”,但在後疫情時代,不僅要滿足旅客的購物需求,也要思考更多元的新路線,吸引旅客常來、長留香港。

  參考其他地方,如倫敦和巴黎,濃烈的文化藝術氛圍使其成為英法兩國最受旅客歡迎的城市,一個鎮館之寶就能吸引數以百萬計旅客到訪。

  事實上,香港在這三年也變了不少。坐落在西九龍的故宮博物館、M+博物館成為文化新地標,帶來故宮博物院的珍貴文物、世界各地的限時展覽;結合單車徑和行人路的將軍澳跨灣大橋啟用,旅客可踩單車或散步,沿途飽覽無敵海景;較小眾的地方如沙頭角、梅子林客家村等保育工作正一步步完善,將成為獨特的旅遊景點。

  新一屆特區政府進行了架構重組,新增文化體育及旅遊局,正是要以文化、體育盛事帶動旅遊,開拓有別於內地、外國的特色路線。

  只不過,香港的文化旅遊才起步,經濟與品位的平衡還未建立。比起以往賣名牌包就能租下黃金地帶,如今的博物館如何創收?靠小眾遊客能否拉動龐大的旅遊就業人口?這或許需要業界多想辦法。

  也有建議提出,香港可以借鑒轉口貿易港的優勢,轉型轉口旅遊,但旅遊畢竟是體現城市品位兼具經濟增長的行業,香港不妨趁此通關機會試試增加新的文化旅遊模式。(完)

【編輯:李冉】

視頻

更 多
從天后廟到清真寺只需10分鐘 宗教學教授們在香港感受到哪些震撼?
2500隻“大熊貓”登陸香港!還有超逼真真人版“熊貓” 把古天樂和佘詩曼都吸引來了 
搶先看大熊貓“安安““可可”萌態!12月8日正式與公眾見面
宗教領袖說宗教|宗教為何要“中國化”?
關於宗教“中國化” 香港六宗教領袖怎麼說?
【通講壇】特朗普上台對中國利大於弊?馬斯克能緩和中美關係嗎?
莫言用兩個小故事 告訴大家什麼是好的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