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電訊
香港環保署與多所大學展開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研究分享到:
![]() ![]() ![]() ![]() ![]() ![]() 香港中通社9月19日電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與香港環保署19日舉行聯合發布會,介紹為期3年的區域性臭氧及光化學煙霧污染的合作研究,致力於制訂科學的臭氧和光化學煙霧控制策略。
計劃由香港環保署牽頭,與科技大學、中文大學 、城市大學、理工大學的學者組成研究團隊,匯聚跨學科的專業團隊和尖端科技,旨在對導致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臭氧和煙霧污染形成的排放源、污染傳輸路徑、及傳輸演化過程等提高定量認識。 香港科技大學環境研究所所長劉啟漢表示,港澳及廣東省政府過去20年實施各類減排措施,惟大氣中臭氧濃度由2011年至今平均升34%;問題的嚴重性便在近日反映,香港各區的空氣質素健康指數近兩周幾乎每天達甚高及嚴重級別,而其中短期健康風險升高幾乎均由臭氧導致。 他提到,臭氧問題很複雜,不同區域或地方形成臭氧的有機物均有不同,且部分活性物質在環境中的濃度非常低,因此需要高端科研儀器及專家團隊深入研究,冀透過科學幫助解決問題。 香港環境保護署助理署長(空氣質素政策)梁啟明稱,這次研究由6項工作組成,包括在全港不同區域架設先進儀器,在近地面實時及持續監測作為臭氧前體物的VOC的成分和變化;在香港多個監測站利用雷射雷達持續監測風、臭氧及顆粒物的垂直分佈變化特徵。同時會在每年1至2個高污染日子,與飛行服務隊等合作,在海陸空共80處採樣,以作全方位空氣測量。 研究有助找出臭氧成因及傳輸軌跡,讓三地政府清楚知道要管制哪些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控制臭氧問題,更好制定減排政策及方向。(完) 相關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