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際

背景資料: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為什麼成為“風暴中心”?

分享到:
2022-02-22 10:53 | 稿件來源:人民日報旗下《國家人文歷史》

【字號:

俄羅斯和烏克蘭同屬東斯拉夫人,在外表、語言和文化上非常接近,烏克蘭甚至有“小俄羅斯”之稱。

烏克蘭東部位於第聶伯河以東,包括哈爾科夫、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等地區。這一地區雖然屬於烏克蘭,但由於歷史原因,說俄語的人口占了大多數。

2014年,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宣佈從烏克蘭獨立,後來相繼成立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這兩地擁有豐富的煤炭資源,哈爾科夫是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東烏克蘭的中心,也是烏克蘭重工業、文化與教育中心。頓涅茨克和盧甘斯克宣佈獨立,并倒向俄羅斯,這是烏克蘭不能接受的,兩地的獨立讓烏克蘭在哈爾科夫的統治岌岌可危,加之南方的克里米亞在2014年已經加入俄羅斯,令這一地區的局勢更加危機四伏。

地圖上的東烏克蘭

東烏重鎮,兵家必爭

在新聞裡聽到哈爾科夫、頓涅茨克這樣的地名,難免令人恍惚,感覺這些地方是蘇聯電影《解放》或俄羅斯紀錄片《偉大的衛國戰爭》中經常出現的地名。實際上,早在蘇聯國內戰爭期間,烏克蘭東部就是紅軍和白軍激烈爭奪的戰場之一。1922年,彼得留拉被紅軍打敗,除烏克蘭西部被波蘭所占外,烏克蘭的大部分領土併入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當然,與白軍的戰鬥不過是一道開胃菜。真正的大戰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軍和德軍在1941-1943年期間反複爭奪哈爾科夫這一東烏重鎮,總共發生了4次戰役。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糾集意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國,向蘇聯大舉進攻,這一天正好是夏至日。在希特勒的巴巴羅薩計劃裡,哈爾科夫被列入清單之內,是進攻最後階段的目標之一。10月24日,即短短三個月零二天之後,勢如破竹的德軍攻到哈爾科夫城下,德軍第6集團軍及第17集團軍分別從南北兩翼包圍此地,當天哈爾科夫城就落入德軍手中。

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發生於1942年5月12日至28日。在前一年的冬天,蘇軍挫敗了德軍的進攻勢頭,夏天來臨之際,蘇軍試圖奪取戰略主動權,此時,哈爾科夫戰役爆發。蘇軍集結了6個集團軍的70萬人,分南北兩翼進攻,均遭到慘敗;25日,蘇軍落入德軍的包圍圈中,至28日戰役結束時,共有24萬蘇軍被俘,1240輛坦 克被摧毀,德軍方面僅僅傷亡5048人。

1943年1月2日,蘇軍發動星球行動,此時正值德軍在斯大林格勒陷入僵局,蘇軍在1月至2月初間攻破德軍南部防線,一舉攻佔哈爾科夫、別爾哥羅德及庫爾斯克。不久,第三次哈爾科夫戰役爆發(1943年2月19日至3月15日),這一次德國南方集團軍群為奪回哈爾科夫對蘇軍展開一系列攻勢行動。德軍反攻消滅了大量蘇軍,并重新佔領哈爾科夫和別爾哥羅德兩處,暫時穩住了斯大林格勒慘敗後的蘇德戰場南線。

第四次哈爾科夫戰役發生在1943年8月12日到23日,此戰屬於庫爾斯克會戰的一部分。德軍在上一次哈爾科夫戰役成果的基礎上,主動出擊,試圖在庫爾斯克地區合圍蘇軍,奪回戰略主動權,卻進展緩慢,傷亡慘重。此時,盟軍又開闢了意大利戰場,德軍不得不抽調兵力前往意大利,被迫終止進攻。蘇軍順勢發動一連串進攻,相繼收復奧廖爾、別爾哥羅德-哈爾科夫。德軍向第聶伯河方向敗退,從此再未跨過第聶伯河。

如果說1942-1943年是二戰東線的相持階段,那麼烏克蘭東部地區就是重要的轉折點之一。哈爾科夫的地位僅次於斯大林格勒。該市位於哈爾科夫河、洛潘河、烏達河三條河流的交匯處,是東歐的交通樞紐之一,在1943年也短暫作為烏克蘭的行政首府存在。與斯大林格勒的長期僵持不同,哈爾科夫城幾度易手。無論是蘇聯還是納粹德國,均不肯放棄這個東烏重鎮,為此投入大量兵力。

資源重地,烈士故里

1943年2月14日,位於盧甘斯克的煤礦城市克拉斯諾頓被蘇聯紅軍解放。第二天,人們在第五號礦井中發現了大量被殺害的青年屍體,後來又陸續挖出71具。他們是反法西斯組織“青年近衛軍”和當地地下黨組織的戰士。

青年近衛軍是當地共青團員自發組成的地下抵抗組織,大約有一百名成員,有男有女,最小的成員只有十四歲。1942年7月20日,德軍佔領克拉斯諾登市,此後不久,青年近衛軍便成立并一直活動到1943年1月。

在此期間,青年近衛軍在克拉斯諾頓市印刷和散發了五千多份反法西斯傳單,披露前線的真實情況,批駁了德國佔領軍的蠱惑宣傳,并號召民眾起來與德國侵略者進行鬥爭。該組織的成員與地下共產黨員一起破壞機電車間,阻止納粹德國利用頓巴斯地區進行軍火生產。

1942年,十月革命25周年前夕,青年衛隊在克拉斯諾登市和城郊的最高建築上懸掛了八面紅旗。12月5日晚上,青年近衛軍放火燒了德國勞務交易所(當地人將其稱為“黑色交易所”)的大樓,燒毀了那裡的勞工資料,從而使來自克拉斯諾登地區的大約2000名年輕男女免於被押往德國的命運。

1943年1月,聽聞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前線擊敗德軍的消息,青年近衛軍還準備舉行武裝起義,消滅德國駐軍,以配合紅軍的推進部隊。然而,在計劃的起義日期前不久,該組織被暴露了。在叛徒的出賣下,該組織的49名成員和盧甘斯克地下黨的22名成員被捕,不久後被拋入克拉斯諾登5號礦井58米深的礦坑中。此前有一些人在那裡被槍殺,還有些人是被推入深坑後活埋的。

1943年3月1日,他們被埋葬在克拉斯諾頓中心的共青團公園,青年近衛軍的5名領導者均已犧牲,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該組織的另外13名成員也在德國佔領軍的逮捕名單上,但他們設法逃脫,其中7名男性青年前往前線,繼續與侵略者作鬥爭,有3名在後續的戰鬥中犧牲。

1945年,蘇聯作家法捷耶夫將他們的故事寫成小說《青年近衛軍》。

但是,在頓涅茨克盆地,蘇聯與德國的拉鋸戰又持續了半年,完全解放還要等到1943年9月底。

在庫爾斯克擊敗德軍後,為瞭解放頓涅茨克盆地,蘇軍對德軍發動頓巴斯戰役。頓巴斯戰役於1943年8月13日開始,西南方面軍的右翼發起進攻,解放了哈爾科夫。8月16日,蘇軍在米烏斯河一線遭到德軍阻擊,數日後蘇軍突破德軍防線,於30日解放塔甘羅格,包圍并消滅了德軍第29軍。

此時,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希特勒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時曾下令“不勝利,毋寧死”,但此時他不得不一改往日的死硬態度,允許其部隊撤退到第聶伯河以西。9月1日,德軍開始從頓巴斯一線撤退。為了減緩蘇軍進攻的步伐,爭取時間在第聶伯河上建立強大的防線,德軍在撤退期間采用了焦土戰術,燒毀了大量村莊,但是在地下黨和當地工人的鬥爭下,頓巴斯盆地的工業設施和礦井并未被破壞殆盡。

蘇軍向西推進了300公里,到達了第聶伯河沿岸。由於這次行動,頓涅茨克盆地完全解放。

蘇聯在1944年就從這裡獲得了2110萬噸煤炭,到1945年初,四分之三的礦山重新投入開采。早在1943年,就有一個冶金廠完全恢復生產。僅僅在解放後 30 天,兩套發電機組就投入使用。1944年9月,烏克蘭東南部的機械產品產量達到戰前水平的30%,數百萬公頃耕地已經播種并收穫農作物。

烏克蘭東部的物資,在二戰後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為什麼是“小俄羅斯”?

俄羅斯族、烏克蘭族和白俄羅斯族都起源於基輔羅斯。如今是烏克蘭首都的基輔,被稱為東斯拉夫民族的“萬城之母”。

12世紀中葉,基輔羅斯在內訌和草原民族的打擊下已經十分衰弱。據說,那時的基輔郊外已經荒無人煙,居民已經遷往伏爾加河上游。13世紀蒙古人入侵以後,生活在伏爾加河上游的羅斯人發展成現代的俄羅斯民族,烏克蘭西部則遭到波蘭和立陶宛入侵,後來形成了烏克蘭民族(小俄羅斯民族)的雛形。

“烏克蘭”一詞願意是“邊境地區”,這是站在波蘭人的視角說的,經過哥薩克的武裝抗爭,烏克蘭人擺脫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統治,於1654年加入莫斯科公國,效忠沙皇。

沙皇俄國統治時期,為了拉近雙方關係,大量使用“小俄羅斯”一詞,代指烏克蘭。在烏克蘭東部,這一認同尤為強烈。在小說《青年近衛軍》的開頭,位於頓涅茨克盆地裡的工礦子弟們,不僅俄羅斯族人將自己的家園稱作“小俄羅斯”,烏克蘭族也這樣認為。但是,隨著烏克蘭民族主義的興起,“小俄羅斯”一詞逐漸變成了一個貶義詞,被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認為是缺乏主體意識,自願屈居人下,比俄羅斯低一等。

另一個讓烏克蘭民族主義者感到惱恨的是,俄語在烏克蘭有重要地位。1989年,蘇聯的數據表明,12.2%的烏克蘭族認為俄語是他們的“母語”,1989年對基輔一些一年級小學生的父母雙親所做的一項調查表明,只有16.5%的被調查者在家中使用烏克蘭語,在工作中使用烏克蘭語的人僅佔4.7%。

瀕臨黑海的克里米亞半島,曾是克里米亞汗國的領土,沙皇俄國吞併克里米亞汗國後,遷入數量巨大的哥薩克,因此這裡的俄羅斯族占大多數。另一個地區是東南部的頓巴斯。在17—18世紀,這片土地是斯沃博達哥薩克的天下,“斯沃博達”的意思是“自由”,他們的鄰居是扎波羅熱哥薩克。他們選擇效命於沙皇,與克里米亞汗國和土耳其帝國作戰。1721年,在頓涅茨克盆地發現大量煤礦,成就了它直到20世紀中期的繁榮。另外,烏克蘭第二大城市和工業中心哈爾科夫,也是在哥薩克建造的堡寨基礎上形成的。

歷史上這一地區在烏克蘭與俄羅斯之間搖擺不定,現在依然是這兩個國家之間懷恨爭執的主題。烏克蘭激進民族主義者的主要目標,是要使該地區“去俄羅斯化”,并讓當地那些認為自己的母語是俄語的烏克蘭族“重新烏克蘭化”。

早在1993年,一名烏克蘭國會議員說,國家當局和知識分子現在正為糾正“那些喪失了他們烏克蘭特性的人的虛假意識”努力奮鬥。他說:“當我在哈爾科夫建立了兩所講烏克蘭語的幼兒園後,已經招收了二十多名烏克蘭族小孩。”然而,這一地區的語言狀況對於烏克蘭民族主義的政治而言,并非一項輕而易舉的任務,或者說這種努力基本上出自一廂情願。

至今,頓巴斯地區還是由俄語主導,當地的大多數烏克蘭族還是講俄語。

與東烏克蘭成為鏡像的是西烏克蘭。西烏克蘭在1340—1349年被波蘭佔領,1772年被奧地利瓜分,1944年才與烏克蘭大部統一,在次年的雅爾塔會議正式被確定為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領土。由於長期被波蘭和奧地利統治,當地人對俄羅斯的認同感低到只有百分之幾。二戰時期,黨衛軍“加利西亞”師即以西烏克蘭人為主,在納粹德國敗退之時,還有大量烏克蘭武裝組織襲擊蘇軍,活動一直持續到1950年前後。

面對如今緊張局勢,真心希望烏克蘭能够重歸和平與穩定。畢竟,蘇德戰爭中,這片土地上經歷了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戰爭之一。

【編輯:李雪萍】

視頻

更 多
埃隆·馬斯克全球首尊蠟像亮相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
銀髮婚禮|讓我為你再披上婚紗
4月22日齊“走塑"!你準備好了嗎?
三十五載時光之旅:與戴安娜王妃再度邂逅香港
【通講壇】美為何要否決巴勒斯坦“入聯”?背後或受這一集團施壓
這份戰略合作協議在香港簽署!
美國青年到中國武當山學武14載 是什麼讓他如此著迷?